“怪事儿,别人都在延迟退休,怎么国企职工就可以55岁退休领养老金。他们凭什么可以提前5年?难道有人可以游离在制度之外吗?”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不仅哑然失笑,就是因为没有理清退休与内退之间的区别。

虽然我们口头上经常会说“退了”,但实际上内退并不是真正的退休,也领不了养老金,咋回事呢?来看看:



01,内退概念厘清:并非“真退休”

内退,全称“内部退养”,是国有企业在特定历史背景和改革进程中产生的一项过渡性安置措施。

也就是说当企业年龄大的职工特别多,而经济效益又低下,急需找到一些更有活力的职工,推陈出新,改革改进,内退是一个好办法。

具体操作就是让年纪大的,富余的劳动力从岗位上退出来,给他发放最低的生活费。

虽然名义上与单位形成了内部的退休,但实际上单位还是给他缴纳的社保公积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定退休,无法领取养老金。

那这不是吃空饷吗?怎么还能允许有这种行为产生呢?这是有原因的。



02,历史背景与现实需求:国企改革的缓冲带

从历史的沿革上来看,为了激发企业的活力,优化产业的结构,许多国企面临着大规模的人员精简与结构调整。

在此背景下,内退政策应运而生。对于那些在企业奉献多年、但因年龄和技能等因素难以适应新生产模式的职工,直接推向社会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所以,折中想了这么一个办法。在时代浪潮中,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03,影响养老金吗?

国企内退并非无章可循、随意操作。通常,内退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一般来说,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或因身体原因难以坚持正常工作,并经本人申请、企业批准,方可办理内退。

对于内退,有的人非常的支持,符合条件之后,巴不得赶紧从岗位上退下来,哪怕少领点钱,自己也愿意。

但是有些人却非常的反对,即便是领导让他内推,他们也不同意,因为他们退下来之后在市场上找不到更好的岗位,而且自己闲待着也没什么事儿,所以他们宁愿继续上班。

重要的是在内退的这5年期间,发放的是最低生活费,这就意味着工资是降了。

没有提供劳动,跟提供劳动的,必然不是一个待遇。而工资的降低又会意味着次年缴费基数的降低,缴费少了,五年之后,就会影响未来养老金的降低。

这也是很多人不同意内退的原因之一。以后内退也可能会逐步消失,因为延迟退休的落地,很多事儿都会跟着改变,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