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人们对传统年味儿的热情再次被点燃。来赣州,听赣南采茶戏、于都唢呐公婆吹,看赣县云灯、上犹九狮拜象表演,制作瑞金传统竹编、龙南客家织带……这个春节,飞来赣州过“客家年”成为众多旅客的新选择。
春节期间,赣州黄金机场以5.69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刷新历史纪录,同比增长11.3%;单日峰值达到8224人次,更是创历年春节期间新高,实现了“开门红”。数据背后不仅是春运出行需求的集中释放,更是赣州机场以航旅融合为核心策略,通过航线优化、文化赋能与服务升级,推动“引客入赣”政策落地的重要成果。
春运首日,赣州机场携手赣州市文广新旅局举办“欢迎来赣州过客家年”系列活动,现场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擂茶技艺。
旅客吞吐量增长:
航线开辟与文旅需求双驱动
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崇尚传统的客家人对春节有着更强烈的情感。为吸引更多旅客来赣州感受特别的客家文化,春运期间,赣州机场加密至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航班,新增至海口、昆明等旅游热点城市航线,通航点达30个,丰富了旅客的出行选择。重点运营“冰雪游”和“避寒游”等热门主题航线,保障每日1班至哈尔滨航班、每日2班至海口航班、每周10班至三亚航班。通过动态调整航班密度,机场积极满足返乡探亲与冬季旅游两大需求,运力同比增长17%。春节期间,赣州至北京、上海航线的客座率持续高位运行,机场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客源与赣南文旅资源互联的“黄金通道”。
早在2024年底,赣州机场就在市场营销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与龙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合作开发“超级登机牌”航旅产品,旅客凭本人机票信息或登机牌,一周内可享受龙南市数十个景区景点和酒店优惠;开展“民航进校园”宣传推广活动,搭建与各大高校的沟通交流平台,吸引青年客群;利用“引客入赣”政策红利,联合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积极联系西北地区和成都、重庆的旅行社,邀请其组建团队来赣州采风,增强赣南文旅的影响力。通过不断创新营销模式,航空文旅融合初见成效。仅2024年11月~12月,通过重庆航线航班来赣州的人数就逾千人次,让航班“淡季不淡”。
航旅融合实践:
“客家年”非遗体验激活候机场景
自赣州向全社会发出“欢迎来赣州过客家年”的邀约以来,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推出了一批具有流量IP的文旅活动,其中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春节假期游客总接待量居江西省第一位。为积极配合当地文旅活动的开展,春运首日,赣州机场携手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航站楼内开展了主题系列活动,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擂茶技艺,以及东河戏腔新编歌舞《赣州四季》和歌曲串烧《我在赣州等你来》,让旅客在候机时近距离品味“客来敬茶”的客家文化,提前开启“客家年”之旅。
“欢迎来赣州过客家年”系列活动现场,赣州机场员工面向旅客表演歌舞《赣州四季》,歌曲融入非遗东河戏,展现赣州四季变换之美。(本文图片均由赣州机场提供)
一位来自北京的旅客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表示:“第一次在机场见识客家擂茶的制作,感觉好神奇!赣州我来了!”今年,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在机场拍摄的《来赣州过客家年》短视频(机场篇)通过网络平台和本地媒体大量投放,带动了“赣州文旅”“赣州机场”相关话题搜索量成倍增长。
为充分发挥城市窗口作用,积极传播当地民俗文化,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依托机场航站楼内文旅驿站,向抵赣旅客赠送非遗客家剪纸纪念品与客家传统小吃,第一时间向到港旅客传递客家人的热情。“将候机场景转化为文化展示窗口,机场自然而然就成为旅客感知赣州魅力的第一站”。赣州机场相关领导告诉记者,春节期间,赣州机场文旅驿站文创产品和本地特产销售额同比增长50%以上。
全面升级体验:
让旅客便捷、愉悦、舒心出行
自2024年起,赣州机场提出“在全省支线机场安全发展上‘走在前’,在同层级机场经营管理上‘勇争先’,在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上‘善作为’”的工作主线,以“把时间留给旅客,让每一位旅客成行”为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为旅客打造便捷、愉悦、舒心的出行体验。
早在去年春节期间,赣州机场就将国内航班截载时间从30分钟缩短至25分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实现最短截载时间的百万级机场。之后,机场又调整了航站楼出入口,对安检通道进行升级改造,增设晚到旅客通道与首乘服务站,改造公交站台,全面更换了候机厅内联排共享按摩座椅。今年春节期间,赣州机场航班放行正常率同比提高8.99%,旅客过检效率同比提高20%以上。机场还升级了“橙心橙意”中转服务品牌,实现机下分拣,为中转旅客配备专属管家,发放“助行卡”,并根据旅客需求,将中转衔接时间较长的旅客引导至文旅驿站参观,品尝赣南美食,感受客家文化。
在赣州机场相关负责人看来,此次春运取得亮眼成绩是机场积极把握文旅发展新契机、深入推进航旅融合的必然结果。下一步,赣州机场将不断推动航旅融合,提升旅客航空出行中的文化体验,打造赣南文化空中传播新通道。(中国民航报 记者曾晓新 通讯员吴慧颖)
编辑|张 薇
校对|李季威
审核|韩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