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县长校镇弘扬客家精神、传承非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参观。 澎湃新闻记者 孙骏 陈鑫露(01:05)
“进了灵台山,便是客家人。”
福建省清流县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客家记忆和文化资源。
历史上,客家先人因战乱、灾荒,从中原地区辗转迁徙到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汇处,用勤劳和智慧留下来生存,在建筑、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展现出独特气质。
而清流县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校镇的灵台山被誉为“中华客家祖山”,是客家人寻根问祖的重要场所,也是打锡等客家文化的重要传承点。
清流县在长校镇灵台山建起“中华客家祖山文化园”和客家文化博物馆。 澎湃新闻记者 陈鑫露 图
近年来,清流县依托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发展特色文旅产业,打造面向全球的客家旅游目的地,促进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为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月20日,由清流县人民政府主办,清流县文体和旅游局和澎湃新闻承办的“一泉清流,一路繁花”福建清流县樱花温泉行活动来到灵台山下,寻觅客家风华。
客家祖地在清流
清流碧水环绕、青山环抱,早在旧石器时代,闽越先人便在此扎根繁衍。到西晋永嘉之后,由于“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内外诸多变乱,中原汉民向南大迁徙,开辟了万里风霜、颠沛流离的客家之路。隋唐以来,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靖康之难”等内忧外患频仍,汉民迁徙络绎不绝,闽粤赣边南迁汉人日益壮大,客家民系逐步形成。
清流县博物馆原馆长刘光军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介绍,在迁徙过程中,客家人一方面坚守着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语言习惯、生活习俗等;另一方面,又与当地文化相交融,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这一点在建筑风格、饮食特色、民间艺术等方面均有体现。
清流县客家文化博物馆里收藏的门匾等文物,展示了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例如,在建筑方面,客家的土楼、围屋等建筑,既融合了中原传统建筑的对称、规整等特点,又结合了南方地区多雨、潮湿、多山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在生活习俗方面,客家人依旧遵循着中原的传统节日和礼仪,如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都保留着与中原相似的庆祝方式,传承着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的重视。
“在客家话中,‘勿畏’是不要怕的意思,‘日头’指的是太阳,‘洗汤’指的是洗澡,这些都能在中原地区的语言体系中找到对应。”刘光军以语言习惯举例道。
在客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位于清流县长校镇的灵台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被誉为“中华客家祖山”,有“进了灵台山,便是客家人”的传统说法,吸引了无数客家人前来寻根问祖。
在灵台山脚下,建有一座清流客家文化博物馆。刘光军介绍,该博物馆集客家文化研究、文物收藏、非遗文化展示于一体,收藏了大量与客家文化相关的文物,从古老的农具、精美的陶瓷,到传统的服饰、珍贵的族谱,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窗口,也是客家人寻根问祖的一个重要载体。
传承客家技艺
在客家文化博物馆二楼展馆内,就有对客家手工艺、非遗技艺等内容的详细介绍。刘光军表示,客家手工艺是展现客家文化的重要内容,长校打锡技艺便是其中的代表性技艺之一。
2月20日,长校打锡技艺传承人童振光展示新制作的锡器。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长校打锡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据传,一位长校留坑村的小伙子因娶得一位来自钱塘的锡器制作师傅之女,而学会了这门手艺。
起初,这些精美的锡器作为嫁妆出现,并以其独特的实用性和工艺价值迅速赢得了当地客家人的喜爱。于是,这位小伙子在村中开设了打锡店,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前来学艺,从此,打锡手艺在长校留坑村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16岁时,我正式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帮着父亲挑货担,走村串巷打锡。”今年77岁的童振光是长校打锡技艺的传承人,从16岁正式开始学习至今,已经从事锡器制作21年。
童振光介绍,打锡过程极为考究,包括熔锡、倒模、裁剪、锤面、焊接、敲斑纹、抛光等20余道工序,相关工具就有60余种。
工匠们先将锡锭加热熔化为锡水,再倒入特制模具中成型,随后经过打磨、雕刻等多道工序,最终制成精美的锡器。
这些锡器造型多样,涵盖酒壶、茶壶、烛台等日常用品,兼具实用价值与艺术美感。
2月20日,77岁的长校打锡技艺传承人童振光在制作锡器。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
然而,岁月更替,传统手工锡器从生活必备变成了装饰品、纪念品,这门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传承困境。
“过去我们村里80%以上都会做锡器,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在做了。”童振光说,打锡工艺曾是留坑村的主要经济收入,很多人都是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出外打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手工锡器逐渐从生活必需品变成了装饰品、纪念品,打锡的手艺人出于生计考量,也都转了行。
为了保护这项传统技艺,2019年2月25日,清流长校打锡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童振光也在三年后被评为三明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童振光所制的锡器,不仅工艺精湛,还有了收藏价值,引得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纷至沓来。
对此,他曾表示,趁现在还打得动,会尽力多做一些大家喜欢的锡器,但同时希望能有年轻人加入,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以文促旅吸引游客
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文化不仅丰富了清流的文化内涵,也带动了文旅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清流县以创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为契机,构建起 “以客家祖山文化为品牌,以客家古村乡愁文化为基础,以苏区红色文化为亮点,以自然生态文化为底色” 的客家文化生态体系,极大地提升了客家文化的影响力。
长校拔龙、十番锣鼓等客家文化均已经被列为非遗技艺。 澎湃新闻记者 王珏玮 图王珏玮 图
在赖坊古镇,感受明清时期的建筑韵味;在灵台山,体验客家祭祖、民俗表演等活动,深度领略客家文化的内涵……依托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和秀美的自然景观,清流县打造了灵台山客家文化园、锅蒙山红色旅游景观带等一系列文旅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而游客的涌入,为清流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地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众多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地居民巧妙地将客家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舒适设施相结合,让游客在休憩的同时,也能沉浸式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氛围。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假期,清流县接待游客约18.5万人次,同比增长16.28%;预计旅游收入9251.33万元,同比增长18.36%。
与此同时,文旅产业的繁荣又反过来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长校镇为例,长校打锡技艺、长校拔龙、十番锣鼓等非遗技艺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慕名而来,为传统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长校也被国家文化部在2008年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长校拔龙气势磅礴,参与人员众多,龙身长得一眼望不到头。 微信公众号“清流文旅” 图
据清流文旅局介绍,长校拔龙是流传近千年的客家游艺竞技风俗,一般是在正月和二月举行。拔龙所用的龙是板凳龙,每节龙灯由各家各户自行绘制而成,在拔龙前拼接成一条长龙。“拔龙”的名称来自于竞技规则,龙头带着护龙的一帮青壮年,飞快向前奔跑,力图甩开后面的龙身和龙尾,待到护龙尾的年轻人缓过劲来,他们也反客为主,改后队为前队,拉着龙头急速向后奔跑,如此来来回回几场拉锯战,远观就像一条健硕的火龙在跳跃,在奔驰。整场活动气势磅礴,险象环生。
长校十番锣鼓从打击乐中发展而来,缘于演奏的十种乐器——铜鼓、哒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碰铃、笛、二胡、板胡。因为“欢”与“番”谐音,民间又称为“十欢锣鼓”,寓意吉祥。长校几乎每村都有“十番锣鼓”,凡是逢年过节、迎亲贺寿、上梁入屋、抬龙灯等,都要用到“十番锣鼓”。
“清流县在客家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也促进了整体旅游项目的开发,有效汇聚了对游客的吸引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刘光军表示,客家文化正在清流通过不断地传承与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海报设计:冯凯燕 王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