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导 读

近日,北京市宣布将大幅提升五大平原新城综合承载能力。通过导入科创资源、创新土地等要素配置,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深化新城与津冀毗邻地区合作,进一步发挥承接、引领、连接和支撑的重要功能,为协同发展筑基“撑腰”。17日,《北京日报》理论版就此推出策论专题,刊发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尹稚教授的署名文章,解读北京平原新城建设的意义和方案的亮点。

内容来源:新华社、新京报、北京日报、清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原标题:《城市群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筑基工程”》

作者:尹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创始人、资深顾问专家

五大平原新城

平原新城指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的新城及地区,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门户。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平原新城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建筑规模约占全市四成,并与环京地区形成多个跨界组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

2月13日,北京市召开“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推动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政策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北京市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五个平原新城的“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五大平原新城各有特点,实施“一城一策”的建设方案。顺义重点建设临空经济先行区、产城融合国际新城;大兴重点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繁荣开放国门新城;亦庄重点建设新质生产力典范区、高端产业综合新城;昌平重点建设科技创新活力区、产教融合未来新城;房山重点建设科教融合文化名区、新质智造产业新城。

这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举措,将深远影响2035年乃至2050年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前景。

回归对都市圈乃至城市群发展客观规律的认知,优先发展的平原新城圈层距离选择得当,区域合作廊道判断准确,这几个平原新城+已布局完毕的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构建首都都市圈的重要门户,是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服务保障首都功能的重点所在。这是面向中长期规划,带动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筑基工程”。我把它称为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燃灯—传灯行动”的起点,燃灯“引爆”市域内的第二圈层,先“照亮”行政区划跨界衔接的第三圈层,然后“传灯”于第四圈层上廊道优势明显、后备资源余地充分的市域外重点城市或城市组团,用20年到30年完成京津冀乃至环渤海湾地区的世界级城市群和中国北方全球最大的湾区建设是可以期待的未来。

平原新城方案有几大亮点。

一是辩证处理北京市减量与增量的关系。

近十年来,北京市完成了巨大的建设用地规模核减,中心城区人口规模持续下降,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等不断迁出,减量发展中减量部分成效显著,在瘦身的同时还要强体,更好发挥北京地区的区域发展动能优势。用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更高质量的发展机会,城乡建设用地总额可以减量,中心城区人口可以压缩,但经济规模还要寻找高质量发展之路,区域人口要有相应的合理增长的空间。平原新城已逐步成为青年一代创业者的落脚点,将充分发挥从2004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综合性新城建设以来,一直希望平原新城承担的中心城市反磁力中心的作用。其增加的各类新质生产力基地、教育科研基地、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商务服务职能和面向科研创新群体的专业化职能,必将带来平原新城发展的质变,提升对高质量人群的吸引力,推动新城向高质量发展的大中城市迈进。

二是具体的发展评价体系设计中价值引领明确。

以地均收入论英雄,引导土地高强度集约合理使用,创造高效率的制造业和科创服务产业增加值;鼓励与津冀地区企业联动发展,持续提升互投关联;明确科技创新主导,聚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各新城差异化的特色基地建设;持续改善通勤舒适性,推广轨道微中心建设;大幅度改善教育、医疗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水平;增加消费活力点位数量,把消费经济落到实处,使新城人口的就地定居率有大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公园绿地便利服务人口覆盖率,引导花园城市建设从“景观工程”“美丽工程”向“民心工程”“惠民工程”转变,彻底改变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是锦上添花,甚至是形象工程的旧有认知。

三是决策层级提升,体检评估跟进,以政策创新推动落实。

市级统筹决策解决共性问题,区级承担主体责任,落实重点任务,干出工作特色。评价体系已初步形成,体检评估将成常态,供地政策已明确精准倾斜导向,产业用地弹性增容等支持政策也将创新落地,期待后续有更多、更具体的政策创新。

四是预期平原新城建设将为已启动和策划中的跨市域合作区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这个方案的发布也在第三圈层上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与亦庄对接的廊坊—武清廊道;与大兴对接的大兴机场临空经济区协作组团;与房山对接的涿州—高碑店廊道都会成为短期内即可获益的协同发展新亮点;而与昌平对接的京张发展廊道和与顺义对接的京承发展廊道,也会在绿色经济和文化经济的对接中找到新的发展机会,成为跨行政区划探索合作机制的先行区。“十五五”期间如果北京平原新城的发展达到预期,2030年的目标能够实现,则“十六五”期间100-150公里的第四圈层的发展必将迎来质的变化。2035年世界级的京津冀城市群和面向2050年的环渤海大湾区前景也都将更值得期待。

尹稚:战略协同与城乡融合

编辑/排版|王淑芸

封面图/图片|北京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