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市中心出发,中轴线横贯南北,顺义、昌平、亦庄、大兴、房山五大平原新城环绕周边,北京城市副中心、河北雄安新区“两翼”联动发展,天津滨海新区、北三县等区域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走过11年,11年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逐渐成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格局也渐渐清晰。

2月20日,北京市发改委等11家单位联合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成效。数据显示,202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都市圈:一网通达的京津冀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启新篇章,2021年实施的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职住协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圈层结构,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踏入快车道。

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的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缩影,这个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三个圈层组成的都市圈,改变了超大型都市的发展格局,也打开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交通是都市圈建设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如今,越来越多人往返于京津冀之间,借助快速通勤在不同区域生活和工作。例如,武清区、廊坊市至北京定制快巴线路已开通12条,廊坊市环京地区至北京“定制快巴”日均客流量提高至5800人次,保障跨省公交线路24条,日均客运量达14万人次以上,实现环京1小时通勤目标。在雄安新区,7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全面完成,3项试点通过验收、均获评优秀等次,其余4项报交通部申请验收。厂通路京冀段同步建成通车,大厂县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通行时间缩短约30分钟,日均通行量达到1.1万余辆。

“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加速形成,更密的交通网络正在织造,城际铁路联络线一期开通运营,京蔚高速全线建成通车,让京津冀之间的交流更加快捷。

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也在持续深化,京津冀生活圈加快形成。京津冀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园区揭牌成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4所市属高校首批共1000余名新生入驻。京津冀共建医联体115个,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达914家。三地人大常委会同步制定出台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规定,发布交通出行、旅游观光等5大应用场景。


2024年10月,厂通路潮白河大桥。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新布局:动能更强的京津冀

从大城市到城市群,从超大型都市到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程,也是产业协同优化布局的历程。

数据显示,雄安新区已累计完成投资8300多亿元,4700多栋楼宇拔地而起,城市综合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商业服务功能加快配置,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

在天津滨海新区,多个重大项目落户新区,南港120万吨/年乙烯等一批百亿级产业链项目投产,中电科蓝天产业园启动建设。

从疏解承接到优化布局,产业变迁带动社会经济发展。京津冀产业协同专题工作组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地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1.7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2.66万亿元,京津冀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已经成为“主旋律”,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843.7亿元,2014年以来累计超3700亿元,三地共建的“六链五群”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产业结构的优化使产业链不断延长,京津冀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三地持续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京津冀基金与企业融资对接会等系列活动,合计签约项目140余个,总投资额约730亿元。同时,还首次联合赴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开展产业链织网对接。

强引擎:科技创新的京津冀

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新的“强引擎”,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是如此。三地协同,共同布局和孕育众多未来产业,光电芯片、人形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等产业方兴未艾。

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专题工作组负责人表示,在科技创新领域,京津冀三地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决定》,明确在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创新攻关、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推动科技创新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上开展合作,构建一体化协同创新生态。

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3年,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3.22%上升到4.27%。更多的经费投入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天津已实现多项“领域第一”,全球首条先进微纳米功能粉体智造生产线正式投产,全球首次实现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吨级量产,全国首张脑机智能人工神经信息系统医疗器械注册证成功获批。河北支持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不断开展价值评估和交易、展示推介、技术经理人培训等活动,扩大科技服务业企业的服务半径。此外,三地共同资助227项基础研究合作项目,梳理并发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创新券服务提供机构,促进1.43万台套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

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使得众多高科技领域的企业落户京津冀。数据显示,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从蓝图到现实,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吸引135家科技企业扎根。京津冀国家高新区联盟设立仅一年,就促成34个重大项目落地、120余项产学研合作开花结果,京津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

美如画:生态绿色的京津冀

在城市副中心,绿心公园无疑是人们最熟悉的绿色发展典型。据城市副中心管委会负责人介绍,2024年,城市副中心全面启动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开工装配式建筑230.3万平方米,新增超低能耗建筑20.2万平方米,同时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签订全市首个区域绿电协议。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在2024年开市运行,百亿规模的绿色能源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落地,副中心绿色信贷余额超400亿元。

在雄安新区,白洋淀生态综合治理成为生态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加强治理,补水、治污、防洪一体推进,淀区水质稳定保持在III类,野生鸟类增至295种。

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负责人介绍,2024年,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超六成,蓝天白云成为常态。同时,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天津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2.6%,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9.2%,为近年来最好水平。

文旅热:往来无间的京津冀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变成了现代产业的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文旅专题工作组负责人介绍,三地联合建立了京津冀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共同举办第13届中国艺术节、京津冀戏曲展演季、京津冀非遗联展等重大活动。

三地依托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文旅消费博览会、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展会平台,搭建协同发展展区,集中呈现三地文旅消费新场景。推进区域重大项目实施,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等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北京文旅资源交易平台促成381个项目达成投融资交易,金额约342亿元。

今年春节期间,三地联合举办了跨年迎春大联欢、欢享庙会、乐享冰雪、历史文化主题游“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并首次联动举办群众跨年倒计时活动。

在空间上,京津冀之间的“互相串门”已成常态,河北省推出的旅游包车周末和节假日免费通行高速公路政策,仅2024年就免费通行113.1万辆次,免收通行费1.71亿元,带动文旅综合消费500多亿元。

在北京,环球度假区上榜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超千万,城市绿心三大文化设施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

共同的文化遗产,带来了协作发展更多的可能。据介绍,三地正在共同推进长城、大运河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目前,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建成投用,金山岭长城与司马台长城共管区域保护修缮稳步推进,大运河京冀段已经实现旅游通航。


2024年8月,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游船行驶在北运河上。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将做这些事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关键之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

新的一年,有哪些新的做法?

记者了解到,202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将坚持疏解非首都功能,主动服务保障央属疏解项目落地,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统筹推进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协同圈建设。巩固提升“轨道上的京津冀”,建成京唐城际铁路北京隧道段,实现承平高速建成通车,扩大通勤定制快巴向环京周边地区覆盖范围。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东六环路入地改造工程将建成通车,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将对外开放,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2200多年前,汉代的生产生活场景。

在河北雄安新区,将持续加强白洋淀治理保护,强化水利防洪和水资源利用,构建绿色低碳的城市运营模式。

在产业协同中,三地将制定重点集群三年行动方案,推动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升级,联合办好2025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等活动。

在交通领域,三地将力促京雄高速二期主体完工,力争开工建设荣乌新线高速二期。石小路、国道G230河北段等项目建成通车。持续推进港口群、机场群建设,实施天津港22-24#泊位码头升级改造工程等项目,建成曹妃甸首衡7号8号通用泊位等项目。开通雄安新区至大兴机场巴士,加密至北京市区定制快巴线路,优化跨省公交线路,提升“通武廊”公交运营服务品质。

■数读京津冀

11.5万亿元:经济总量持续提升

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三地分别为49843.1亿元、18024.3亿元和47526.9亿元。

8万亿元:三产结构不断优化

京津冀三次产业构成由2013年的6.2:35.7:58.1,变化为2024年的4.3:26.8:68.9,第三产业比重近七成,提高10.8个百分点。其中,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六成,河北提升最快,为53.7%,三地比重比2013年分别提高5.8个、9.8个和12.7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看,2024年区域实现服务业增加值近8万亿元,其中,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区域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3年分别提高2.1个和7.0个百分点。

3.4万亿元:区域消费持续上升

2024年三地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增长5.1%、3.1%和6.8%。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三地基础设施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区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3年的2万亿元增加到3万亿元,2024年为3.4万亿元。

843.7亿元:技术交流加快推进

2024年,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43.7亿元。三地规模以上法人单位在区域内跨省设立分支机构近万家,其中北京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占京外分支机构的13.3%。

1508.1亿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所在的通州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8.1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56倍。截至2024年底,通州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200家,运河商务区累计注册企业1.8万家。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超300家,相关疏解及配套服务单位近2万人在雄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数量超过5800家,北京企业数量占比超20%。

均超6%:居民收入稳步增加

2024年,京津冀三地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5415元、53581元和34665元,与2013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速分别为6.9%、6.7%和7.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分别增长6.9%、6.5%和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0%、7.1%和8.3%,均快于城镇居民。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