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石家庄并建于一九五三年的河北博物馆,寒假期间人流如织。我最欣赏的文物是中山王厝铁足铜鼎。该鼎是河北博物馆十大镇馆国宝之一,出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中山王墓,是目前发现的最大铁足铜鼎,被誉为战国青铜器之最。鼎身铜制,鼎足铁制,两侧有一对附耳,盖顶有三环钮,其底部有整齐的烟熏和火烧痕迹;说明其不仅用于盛放肉食,还用于烹饪和取暖,显示了中山国与中原礼制的不同。

重要的是:鼎外壁刻有77行共计469字的铭文,是已知战国青铜器中最长的铭文,铜鼎铭文的风格,接近三晋文字,字体修长,匀称流美,装饰意味十分浓厚,有所谓悬针篆风格。铭文记载了中山国相司马赒率师伐燕、扩大疆土的功绩,告诫后代警惕周边诸国的进攻。

令人感兴趣的是:该鼎铜铁合铸技术复杂,需采用铜铁合铸和分铸铸接两项技术,即浇铸铁足后,预热青铜模具,将铁足置入,再浇入青铜液,最后分铸鼎盖、附耳和环钮,并用铸接法固定。即中山国人已掌握铁比铜硬度更高、更耐磨损的特性,展现了高超的铸造技艺。

中山王厝(公元前344年—公元前308年),又称中山衅王,姬姓、名厝。中山成公之子,中山国第五任君主,公元前328年中山成王薨,儿子即中山王位,年仅十六岁。是中山复国后第三任中山王,以此,称为王厝元年。由于桓王、成王两代国王的励精图治,王厝即位时中山国进入鼎盛时期,跃入列强行列,在战国纷争的形势中,王厝开创了中山国新局面。

上海的学子们,游学河北博物馆时最感兴趣的是青铜器上的古老汉字。我告知如鼎所铭刻的文字为钟鼎文,介于甲骨文和小篆之间的年代。汉字在初衷的表达上很形象,举例说明:

燃,最初的意思就是:要有火、即左边为大;现在队列也是向左看齐。右边的然,再分解就是:下面为四根木材;上面是月加犬。注意是月,不是日;犬,就是狗;也就是意味着每个月要吃点狗肉。河北吃狗肉的历史要早于朝鲜半岛,而且影响着河北人的核心性格。明代诗人曹学佺的名句:仗义每多屠狗辈;说的就是河北即燕赵的性格。

烧,最初的意思就是:在陶罐里有火;右边的尧、即陶罐。尧舜禹中的尧,就是制陶者。

烤,最初的意思就是:把打下的鸟用小棍子叉上在火面上翻滚。

温,最初的意思就是人在太阳照耀下的盛水的器皿中;当然也可以先把水烧热。

就这样,燃、烧、烤、温,这些手段在古代让先民们度过了严寒。到黄道婆棉纺技术突破后,则有了更高的冬季生活质量。

栏目编辑:郭影 文字编辑:钱卫

来源:作者:王泠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