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东巡时,驾崩于邢台沙丘,终年49岁。49年的光阴,即便在那个遥远的年代,也算不得高龄。尚未知天命而骤然的离世,却带走了一个帝国的宏图伟业,纠纠老秦人的光荣与梦想。同时也留下了太多谜团,任后人凭吊、演绎。
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一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深深的埋藏于骊山北麓,包裹于神秘的面纱之中,引来无数遐想与揣测。
自从1974年,兵马俑~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军阵被发现以来,直至今日,全世界的专家学者始终没有停止过对秦始皇陵的研究和探索,只是每一次深入研究,都会产生更多的疑惑,每一次新的探索,都要出现更大的谜团。
或许,这就是考古研究的最大魅力吧。
乱葬坑中的外国人
2013年,在秦始皇陵的陵区内发现了一处修陵人的乱葬坑,本来考古队只是进行例行性的发掘,却不想挖出了一个惊天谜案。
这处乱葬坑共挖出修陵人遗骨121具,都为男性,年龄在15-40岁之间。可令人惊奇的是,其中有三具保存较好的头骨,竟然呈现出高颧骨、高鼻梁、深眼窝的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骸骨。
当对这些骸骨进行多次DNA鉴定,得出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南辕北辙。例如第一次DNA鉴定,发现其中一具人骨属欧罗巴西部人种,第二次鉴定,又发现有19具骸骨为混杂人种。
受限于技术,目前很难对这些人骨做出准确的人种定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不是当时的秦朝人种。
这次发现,又使专家联想到困扰秦陵研究的另一个谜团。
工艺之谜
1988年--1998年间,西北大学段清波博士被任命为秦始皇帝陵考古队队长,带队对皇陵进行了发掘研究工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 新发现了近20座陪葬坑
- 发现了我国规模最大的三出阙遗址
- 发现了长达8000米的廊坊建筑
- 发现了规模惊人的秦陵地宫阻排水系统
- 在陵区内发现了仅次于皇陵的贵族“中”字形大墓
- 发掘出大量铠甲、石胄、石戏陶俑及青铜大鼎,文官俑、青铜水禽等珍贵文物
然而这些考古新发现,除了给专家带来惊喜以外,更是让专家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之中。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始于西汉张骞的出使西域,比秦始皇陵的建造晚了大约一百多年。按说秦始皇陵的建设应该是原汁原味的中土特色才对,可事情奇就奇在了这一点上:
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也发现诸如兵马俑 、 百戏俑 、 铜车马 、 条形砖 、 封土内台阶式建筑、 青铜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因素宛如横空出世般出现 ,而又在其后的时代难觅踪迹 。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综合思考。段清波:《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
例如兵马俑与百戏俑的发现:
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制作工艺主要以青铜器为主,陶俑雕塑艺术并不发达。虽然陆续出土过一些战国时期的陶俑,但与皇陵陶俑存在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 此前的陶俑高度普遍不超过10cm,远小于兵马俑180cm以上的高度。
- 此前的陶俑细节刻画非常粗糙,尤其是呆板的面部,远达不到兵马俑的艺术造诣。另外百戏俑的肌肉、骨骼刻画的精细程度,在东方文化中绝无仅有。
- 此前陶俑色彩单调,基本为白、红、黑三种颜色,远没有兵马俑色彩丰富。
- 此前陶俑属于低温烧制,远达不到兵马俑950 - 1000°C的烧制火候。
另外如高台的设计,条形砖的使用,拱形设计,青铜水禽中青铜的制作工艺,都与华夏文明的传统大相径庭。
如果硬要说秦朝时期,这些工艺因为某种原因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可为何到了秦朝以后,这些工艺都没能传承,又恢复到了先秦时期的水平?
东西交流
对这些谜团,段清波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早在西汉之前,东西方文明已经开始了交流,秦始皇陵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工艺特点,甚至有许多西方工匠直接参与了秦陵的设计、建设。
他在论文《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论据,例如:
- 秦陵中的青铜水禽为铜、锡二元合金,与先秦时期普遍采用的铜、锡、铅三元合金区别很大;而使用的分铸和连接工艺,先秦时期从未出现过。但在埃及、希腊和罗马等地中海地区的青铜雕像上却广泛存在。
- 秦陵著名的两乘彩绘单辕双轮青铜车马,从造型、理念上,与摩索拉斯王陵青铜驷马二轮战车如出一辙。
- 秦始皇陵广泛的使用了条形砖搭建拱券的技术,但这一技术当时只在古希腊及后来的古罗马流行,直到西汉晚期才传入中土。
不过段清波教授也承认,他的观点尚缺失重要的一环,就是兵马俑的塑造工艺。纵观世界历史留存,难以找到相似的遗迹。
可即便如此,似乎也足以证明,早在秦朝之前,在某条神秘的通道上,东西方文明就已经开始了广泛的交流。史书不是也有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来到大食国时,看见了来自中国的蜀布和邛竹杖。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的技术成熟到能够全面发掘秦始皇陵时,一切的谜团或许就能迎刃而解,也或许又将会产生更多的谜团。不管怎样,仍然盼望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能让我们对那个谜一般的帝国,谜一般的帝王有更多一些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