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编辑|t
引言
1938年5月的一天,稷山的上空乌云密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危险的气息。日军已经逼近这座山城,稷山似乎即将陷入敌人的铁蹄之下。
与此同时,在这片困苦的土地上,一支仅三百人的游击队却悄然崛起,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巧妙的战略,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敌人的心脏——县城。
这是一场没有重型武器的“奇袭”,却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让敌人吃尽了苦头!难以想象,这支队伍用五昼夜的血战,最终将数十名敌军烧死在盐店,彻底改变了稷山的命运。
失落的稷山城与游击队的初次亮相
1937年12月,晋南的严冬冷冽而残酷。稷山,这座曾经繁华的县城,在日军的铁蹄下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敌人早已席卷临汾、侯马、新绛等城市,兵锋直指稷山。而这时的稷山,不仅面临着日军的侵袭,还在自家的政府和军队的“背叛”中徘徊。
这座县城的命运,如同悬崖边的一颗石子,随时可能被冲进无底的深渊。面对着日寇的威胁,曾经的县政府早已溃不成军。
县长和一众官员早已在日军逼近时匆忙逃亡,留下了一个几乎空无一人的县城。而此时,稷山的百姓心如死灰,眼看着曾经生活的一切正在被吞噬,心中对抗日的渴望却又无处发泄。
当年12月,陈捷弟——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干部,肩负着特殊使命,来到了这个已被遗弃的地方。风雪中,陈捷弟跋涉了数百里,终于抵达了稷山。
陈捷弟刚到稷山时,心中也有许多疑惑。作为一名刚刚23岁的年轻干部,面对这片残破的土地和百姓,他感到自己如同一个“刚刚学会游泳的孩子”,随时可能被巨浪吞没。
但是,正是这样的时刻,坚定的信仰给了他一个信号——战斗,不能停!他没有退缩,而是咬牙决定:“我在这里,不管日寇多么强大,我都要和他们斗争到底!”
他迅速组织了一支由三百人组成的游击队。这个队伍,不仅仅是一支武装力量,更是稷山人民的最后希望。就像一颗小小的火种,在黑暗中微弱地闪烁,却能在关键时刻点燃熊熊烈焰。
游击队的第一次成功突袭
随着时间推移,日军的进攻步伐愈加急促。1938年2月,临汾失守,敌人沿汾河南下,长驱直入,稷山城几乎无可阻挡。
此时,稷山的危机进一步升级。县委迅速召开会议,决定将机关和部队转移至马家沟,这是一个靠近山地的地方,敌人很难轻易攻陷。
不过,陈捷弟并没有仅仅依赖马家沟的山地防守,而是决定主动出击,给日军来一个“出其不意”的突袭。
他知道,日军的防守虽然严密,但大多数军队仍然在准备进攻的路上,稷山城内的守军并不算多,只有不到两百人。趁着敌人正在忙着部署其他地方的战斗,游击队展开了巧妙的反击。
游击队员们埋伏在城周围的一些隐秘地带。他们利用夜晚的掩护,潜伏在鬼子的视线之外,等待着最佳的攻击时机。
随后,队员们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战术操作”,不仅重新分配了日军抢夺的粮食,还释放了数十头被鬼子抢走的耕牛,极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情绪。
在短短四个小时内,游击队员们迅速撤离,鬼子连一丝反应的机会都没有。此举不仅让日军感到困惑,还让城中的百姓见识到中国游击队的果敢与智慧,民众的支持也变得更加坚固。
这一次成功的突袭,为游击队积累了大量的民心支持,也让日军对稷山的控制变得更加脆弱。可谁曾想到,这只是游击队准备的“前菜”,真正的主菜还在后头。
火海中的决战
接下来的战斗,才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时间来到了1938年5月29日,日军在稷山城的防守越来越松懈,尤其是在鬼子认为游击队已经没有进一步行动能力的时候。
正是这种轻敌,让游击队有了出其不意的一击之机。这一天,游击队员们分头集合,准备进行一场硬仗——一场关系到稷山命运的战斗。
陈捷弟深知,这场战斗不能强攻,必须利用敌人的盲点与漏洞,采取巧妙的“里应外合”策略。杜天雷,一个与鬼子有过接触的村民,在这场突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仅能讲日语,还能和鬼子打交道,极其擅长掩饰自己的身份。
这一夜,杜天雷以“送粮”的名义潜入了稷山城,他熟悉鬼子的巡逻路线,并主动接近守城的哨兵。在鬼子并未察觉的情况下,杜天雷成功将城门悄悄打开,游击队员们一举冲入城内。
游击队员们被分为两队,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进攻。杜天雷再次发挥了他的“外交”技能,这次他用日语与鬼子守卫交流,成功地打开了城门,为主力部队的进攻创造了条件。
夜幕降临,游击队员们快速而隐蔽地进入城内。进入城门后,陈捷弟指挥队员们迅速分成两路,一路进攻盐店,另一路对准文庙的日军马队。
双方展开了猛烈的交火,枪声响彻整个稷山城。游击队员们虽然人数劣势,但他们凭借着更熟悉地形、更高的战斗素质,逐渐压制住了敌人。
最激烈的战斗发生在盐店,这里是日军的指挥部,敌人的火力极为猛烈。即便如此,游击队员们依然毫不畏惧,终于迫使敌人后退。
与此同时,另一路游击队也成功摧毁了日军在文庙的马队。然而,这一战并未就此结束,躲在盐店这个坚固工事的小鬼子还没有被消灭。
陈捷弟意识到,在没有重火力的情况下很难彻底消灭敌人,因为盐店这样的建筑实在太难攻克。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放火!
游击队员们搬来干柴和油桶,从屋顶扔下火种,瞬间火光四起。日军被困在火海中,疯狂挣扎,却无法逃脱。
火焰吞噬了盐店,剩下的只有被烧成焦炭的日军尸体,战士们后来进去一看,横七竖八倒了七八十人,都被烧得糊巴烂臭!
那一夜,稷山的百姓和游击队员们一起见证了敌人悄然崩溃的瞬间。
随着敌人的最终败退,稷山再次回到了中国人民的手中。游击队不仅摧毁了敌人的指挥中心,还彻底打乱了日军在晋南的计划,给敌人带来了极大的打击。
这场奇袭,正如一场惊天动地的暴风雨,横扫一切敌人的骄傲与情敌,洗刷了稷山人民曾经的耻辱,也让敌人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与勇气。
参考资料:
贵州文史资料选辑第17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