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于兰州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西北重镇而言,是一场民俗文化的狂欢。今年的兰州春节,更是被非遗代表性项目与古老习俗填满,处处洋溢着醇厚的年味儿。而这背后,我们要感谢的,是来自方方面面的力量,正是他们特别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坚守、保护与传承,才让这些古老的存在跨越时空,在今天依旧与新春共舞。
记者了解到,目前,兰州市在非遗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出台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认定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格局,进一步丰富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库。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得以重获新生。
同时,学术界在非遗保护工作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兰州大学、西北师大、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众多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技艺特点,为非遗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社会大众对我市非遗的认识,还为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兰州市文旅局统筹我市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资源,通过举办展览、演出、讲座等活动,积极推广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使得古老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如春节文化庙会、社火表演等,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
此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还体现在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创新与发展上。比如,兰州老街·活态传承非遗馆于2024年12月28日正式开馆,成为七里河区的一个旅游“新地标”。该馆集静态展陈、动态展演、活态传承于一体,致力于展示、保护和传承甘肃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我们将通过讲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故事,解码坚守与传承的力量和群像。
祖孙接力传承兰州鼓子
在兰州这座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有一种声音悠悠传唱,那便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瑰宝——兰州鼓子。在这个艺术领域,来自七里河区66岁的刘艳玲与她14岁的孙女范馨予,正以祖孙接力的形式,为兰州鼓子的传承注入家族传承的力量。
大年初五,甘肃简牍博物馆内非遗过大年活动正在进行,刘艳玲演唱的《奋楫笃行续辉煌》《会友》等曲目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1995年,37岁的刘艳玲随父亲来到兰州,从此便开启了与兰州鼓子的不解之缘。为了学好兰州鼓子,刘艳玲下足了功夫。她反复聆听名家的演唱,仔细琢磨发音方式,严格依照曲谱练习,干活、走路都沉浸其中。经过多年的努力,刘艳玲版的鼓子唱腔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随着日复一日地练习钻研,刘艳玲获得了越来越多登上舞台的机会,并多次在省市举办的各类文艺活动中载誉而归。2015年6月,作为兰州鼓子唯一代表演员,刘艳玲参加了由文化和旅游部、甘肃省文旅厅和香港相关部门共同主办的“根与魂-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演出活动,获得了观众和业界的好评。
这份对兰州鼓子的热爱,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也深深地渗透进了孙女范馨予的心田。自9岁起,范馨予便对兰州鼓子萌生了浓厚的兴趣,祖孙俩常常在干家务时,不由自主地哼唱起兰州鼓子的旋律。在奶奶的精心教导下,范馨予进步神速。她不仅很快掌握了这门传统艺术的精髓,还在多个比赛中脱颖而出,屡获佳绩。11岁那年,她便能出色地演唱兰州鼓子传统曲目《西厢记》选段《探张郎》。在第十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中,范馨予演唱的《奋楫笃行续辉煌》更是获得了优秀曲艺节目奖。
范馨予说:“我期望兰州鼓子能够走进校园、进入课堂,让更多小伙伴与我一同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携手将兰州鼓子传承并发扬光大。”
如今,刘艳玲在培养孙女的同时,也不忘物色热爱这门艺术的年轻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兰州鼓子在更大舞台上绽放光芒,让更多人领略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独特魅力。”刘艳玲说。
引狮少女接棒北派狮舞
兰州安宁素来被称为十里桃乡,春节期间,一场接着一场的社火表演接踵而至。其中,兰州北狮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而在这项传统艺术的背后,是兰州北狮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柴楚妍和她的父亲、第三代传人柴宗峰的默默坚守与传承。
柴楚妍,这位兰州北狮第四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只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但在舞狮领域却已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艺人”。从四年级开始,她就独自带队表演,成为了北狮队伍中的佼佼者。当被问及学习舞狮的经历时,她对记者说:“从四岁开始,父亲就让我学习武术,基本功练扎实后便开始接触舞狮。虽然训练过程很辛苦,但每次表演都让我感到非常满足和自豪。”
在柴楚妍家,同时也是她父亲柴宗峰开设的兰州狮舞传习所中,我们见到了这位兰州北狮的第三代传人。柴宗峰被誉为“兰州狮王”,他不仅自己技艺精湛,还致力于将兰州狮舞传承下去。他笑着说:“传习所的主要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和外甥们,平时,我会带领子女和外甥们练习套路。”
谈及自己的狮舞生涯,柴宗峰感慨万千:“我从小跟着父亲习武,14岁那年加入了村里的社火队,成了狮舞队伍里的‘引狮郎’。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秉持着继承发扬兰州狮舞的初心。”
柴宗峰的狮舞技艺不仅来自父亲的传授和老人们的悉心指导,他还通过网络视频学习其他地方的表演,不断吸收新的动作和技巧。他说:“我在狮舞动作中加入了南派狮舞的‘抖毛发’‘挠耳朵’‘舔腿’等动作,让表演更加丰富灵动。”
在他看来,狮舞是一项集体性活动,一名合格的兰州狮舞传承人不仅要会狮舞、会制作道具,还要会编排节目。他强调:“一支狮舞队少则十几人、多则五六十人,如果没有系统编排把所有环节串起来,节目效果就不会很好。”
面对北派狮舞发展不如南派狮舞的现状,柴宗峰深感责任重大。他表示:“兰州狮舞是北派狮舞的分支,我有必要承担起传承发扬兰州狮舞的责任。”为此,他积极与学校合作,希望通过授课的形式让更多孩子了解并喜欢上兰州狮舞。
采访最后,当被问及今年的打算时,柴宗峰坚定地说:“我想通过与更多学校的合作,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兰州狮舞的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把兰州狮舞更好地传承下去。”
长腿善舞者练就童子功
过年期间,社火是欢庆必不可少的节目。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永登苦水高高跷每年都是当地老百姓期待的重头戏。
春节期间,记者一踏进苦水街村,就听到了锣鼓声和喝彩声。这里正在进行社火彩排,今年71岁的高高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巨海全,正在为乡亲们讲解要领。
“我们祖辈都会踩高高跷,小时候看着父亲给哥哥教,哥哥踩着两米多高的高高跷在院子里转,感觉很高大,我特别羡慕。”巨海全说。到了十七八岁时,已参加工作的巨海全闲暇之余总会想起小时候父亲和哥哥踩高高跷的场景,于是自己制作了一副高高跷,开始学习。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启了自己的高高跷生涯。
巨海全说,高高跷因“高”而得名,其高度达3米到3.3米,再加上表演者的身高,可达4.7米至5米。高高跷由松木和柳木制成,这两种木材材质轻巧、柔软,制作的高高跷安全性较高,是别的木材无法代替的。
苦水高高跷也被业内人士称作“空中戏剧”,以秦腔为表演内容。表演者穿着传统戏剧服饰,画上秦腔剧目中的人物脸谱,手持道具,凌空飞舞,尽显其魅力。巨海全说,苦水高高跷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苦水社火中的传统保留节目。2006年,“苦水高高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传承,巨海全说,现在他不仅教儿子和孙女踩高高跷,还教一批村里的青少年学习这一传统技艺。每年都能培养出几个年轻人。同时,他每年还会不定期去村里的小学讲课,讲解高高跷的历史,传授高高跷的技艺,让孩子们从小就培养起对高高跷的兴趣。
为了将苦水高高跷传承下去,巨海全平常还会将表演视频上传到线上平台,希望通过这一宣传方式吸引更多人关注、加入高高跷队伍。“高高跷如果从青少年抓起,就不会失传。”巨海全说。
陇派珐琅呈现国潮特效
春节期间,金城关非遗采购月活动现场人潮涌动,陇派珐琅展区前更是一派热闹的场景。以敦煌藻井纹为创作灵感的珐琅书签、掐丝游蛇造型的生肖挂件在暖黄灯光下流光溢彩。
市民王女士捧着刚购入的灵蛇纳福吊坠感叹:“蛇鳞掐丝细得能看见纹路,这才是非遗年货该有的模样!”记者了解到,在这个春节期间,融入新春元素的珐琅小件日均销售量很是火爆,成为金城关非遗采购月文化消费的“爆款担当”。
李氏珐琅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李海明,手持一支未完工的蛇元素珐琅艺术品小件,在展位前向我们展示创作细节。他特意将传统蛇形图腾与敦煌卷草纹结合,釉料调色时加入金粉:“你看,蛇身鳞片在阳光下会呈现金鳞游动的效果,年轻人说这是国潮特效。”
谈及大家对非遗年货的关注,李海明眼含笑意:“过去春节卖年画,现在年轻人抢购珐琅小件。我们设计的敦煌元素等系列作品尤其受欢迎,之所以这样,我想应该是在产品中融入了非遗语言的表达,既延续了春节的传统年味,又让技艺‘跟着年俗回到家’。”
李海明表示,春节期间展示珐琅艺术与平时大不相同。这是因为,春节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更高,展示活动更易吸引大家参与。活动现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让珐琅艺术的展示更生动,也让人们更易感受其魅力。加上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内涵,为春节文化活动增色不少,让人们增强了认同感与自豪感。
现如今,很多人对于非遗传承理念渐渐有了从“以项目保护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转变,李海明认为十分必要。过去非遗保护重项目记录保存,忽视传承人核心作用,而实际上,非遗传承离不开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与文化传播,应当将重点放在传承人身上,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传承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展望未来,李海明满怀憧憬。他希望推动珐琅艺术技艺创新,与现代审美、实用需求结合,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与实用价值的作品。同时,他将继续加强传承传播工作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珐琅艺术,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从博物馆的典藏珍品到市井街巷的“网红年货”,陇派珐琅在这个春节完成了一次文化“破圈”。掐丝金线缠绕的不再只是古老纹样,串联起的是世代的审美与情感,那些曾静默于展柜的技艺,终在人间烟火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华彩。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记者 周栋楠 彭美娇 颜 娜 葛 强 实习生 张乙丹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