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传银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原编者按

大中路上的大众剧场,曾经蜚声大江两岸,更让市民所追捧的是,一代越剧明星金翠艳、陈鸿声、邢瑞月、蒋小琴……她们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演绎得淋漓尽致。

九江市城区大中路西段,有一座广为人知、远近闻名的以演越剧为主的剧场,这就是九江大众剧场,坐落今大中路 166 号九九商城旁。其前身名为大众商场附设的游乐园,具备民间艺术清唱,兼营茶馆,供民众喝茶、听戏的娱乐场所。于 1951 年由大众商场集资改建成剧场,沿袭大众商场为人民服务之宗旨,遂定名为九江大众剧场。

九江市越剧团节目单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大众剧场驻地是解放前的老房子,结构简单,为砖木结构。剧场设施也很简陋。整栋房子分为前厅、后厅两大部分,前厅是空旷的地,为购票处,后厅是看戏喝茶的地方。戏台在后厅的尾部,泥巴地面,座位是条木长靠椅,每张坐椅可坐 4 人,每排由 8 张座椅,分三行东西行,靠椅部位各有 2 张坐椅,中间一行摆有 4 张座椅,一排坐 32 人,分单号双号落座,全场可容纳 600 名观众。

这个剧场刚建成之时,九江市本身没有专业剧团,不得不接待外地的剧团来九江演出。首先接待的第一个剧团便是浙江省衢州市劳工越剧团,第一场演出的是越剧传统戏目《如心如意》,一炮打响后,轰动浔城,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受到了九江观众的欢迎与赞赏,衢州市劳工越剧团的到来,为九江专业剧团的诞生,送来了优良的种子。

大约在 1952 年 4 月底,经九江市人民政府批准,接纳了衢州市劳工越剧团。落户九江后,更名为九江市艺锋实验越剧团。1956 年 1 月大众剧场和九江市艺锋实验越剧团,同时转为国营,艺锋实验越剧团改名为九江市越剧团。1962 年初,大众剧场与九江市越剧团合并,人们习惯性的将大众剧场称之为越剧团剧场或九江越剧院。



九江市越剧团节目单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九江自建立了专业的越剧团后,他们常年在大众剧场演出。先后演出了很多精彩的节目,最具代表性的有《梁山泊与祝英台》、《孔雀东南》 《王老虎抢亲》《珍珠塔》 《白蛇传》、《女驸马》等。与此同时,不时也接待了一些外地的小型专业剧团,例如:湖南省花鼓戏剧团演出的《刘海砍樵》,武汉市汉剧院吴保领衔演出的《哭祖庙》,上海市艺华沪剧团金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等的精湛演出,得到市民的喝彩。

但主体演出的单位仍是九江市越剧团,她们不仅演出了许多传统优秀的剧目,同时还创作排演了很多新剧目,如《琵琶行》《林启容》。经她们的演出给九江市民增添了许多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人们茶余饭后,说起九江市越剧团,个个眉飞色舞,滔滔不绝的议论着,当谈到越剧团名演员金翠艳、陈鸿声、蒋水琴等名角时,特别谈到富有趣味性特浓的花狸猫的名字时,个个都是津津乐道,神采飞扬,赞叹不已。至今当谈起她们时,人们的浓味仍是未减。



九江市越剧团节目单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越剧是九江市民喜闻乐见的剧种,特别是年纪大的男女老人,对越剧更是情有独钟。越剧一般都是爱情方面的情感剧。当演出时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情感,当演到精彩处,人们总是开怀大笑,当演到激情时,那些公公婆婆们总是热泪盈眶,时时拿着手帕在那里擦着眼泪。

有不少的中年男女,也是越剧的戏迷,是越剧的常客。当他们看到公子逃难,小姐拿出银两,资助公子赴京赶考,高中状元回程,张灯结彩,进入花烛洞房之时,也是感慨不已。越剧对青年男女来说,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男女青年需谈情说爱之时,首先考虑到的就是;大众剧场去看越剧,他们把大众剧场看做是谈情说爱、作为理想的媒介之地,当作姻缘吉祥结晶之所。

我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1960 年正是九江大炼钢铁之年,组织上动员了各县市单位机关干部与各县农民奔赴武宁县若溪、大田烧木炭和炼焦。我于 1961 年从武宁大田炼焦厂回来,遇到同学,问我找对象没有(对象一词当时是流行语。找对象,就是找爱人,不兴叫谈恋爱),我答曰没有。他说我帮你介绍一个,我答可以。他说我去越剧院买三张戏票,我答可以。他花钱买了三张前排座位最好的票,约好三人一同进剧场,坐定之后,同学向男女双方作了介绍,两个陌生人算是认识了两人有了些对话之后,戏看到半截,我的同学把两人同时带出了剧场,找到一个清静的地点,3 人热情的交谈,谈对象开了一个好端。如今,当一回忆在大众剧场谈对象的情形,还是那样甜蜜有味。回想起那些演员表演的情形,在脑海中不断地回荡。



九江市越剧团在宁波演出的节目单 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由于越剧在人们头脑中扎了根,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去大众剧场看越剧,因此票房率很高,场场爆满,有时为了满足观众的需求,还加演白天的场次。

可惜,深受广大群众欢喜的越剧,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演的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是封资修的产物为理由,将九江市越剧团解散,其演员下放到市茅山头垦殖场劳动,再也亲眼亲耳看不到和听不到如他们那婉转悠扬的声音,剧场也移交给九江市蔬菜公司,改为九江市第三菜场,至今时隔三十多年了,大中路上的大众剧场,为浔阳文化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编后记】

去年,本系列转发了崔若林老师的一组文章,生动记录了九江市话剧团、九江市歌舞团、九江市京剧团等文化演出单位的故事。但有读者留言提到,其中缺少九江市越剧团的内容。这一篇,则是冯传银老师撰写的越剧团故事。

冯老师是一位性情中人,在文史文章中自述个人谈对象的经历,可谓难得一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