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军 何林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原编者按

作为九江曾经的地标,大铁桥虽然早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有关它的记忆,九江市民始终无法抹去。

岁月的承载

一生中总会有某个特定场景、特定的事情,让人不能忘怀,即使很多年过去,总会有某个转瞬,让人陷入沉思,久久回味。就如大中路西头起点之地——铁桥头,承载了许多人一生的想念。

的确,铁桥头三个字,字字刻进了李兴旺老人的心坎上。李兴旺的父亲是一个出卖体力的劳动者,在大中路上接一些粗活养家糊口,李兴旺懂事起,从没有见过母亲的身影,只有父亲这个概念填充他全部童年印象。小时候,李兴旺几乎没有离开过铁桥头,更没有离开过父亲。一辆“板车”躺着父子两人,嬉笑中他就在父亲的臂弯睡着,睁开眼是蓝天和父亲黝黑的背,蓝天变成黑夜,黑夜模糊了父亲的黑背。待他就听父亲唱着儿歌回家。

铁桥头有他儿时的欢乐。每天,父亲拖着板车将他带到龙开河边板车夫聚集的地方。父亲起得很早,起得早就能多接几个活。一年四季,夏季生意最为红火,清晨在街边喝一碗“清汤”啃上一根油条,满足了李兴旺整个童年胃口,而一旁的父亲手中永远是两个大馒头和从家带来的水。多数时间馒头放在口袋里,从来没有一次吃完过。以前不懂为何父亲这样做,如今想起,鼻子总是酸酸地。

父亲有时不带上他,他就只能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玩耍,铁桥头附近总会遇到许多稀奇的事,如货郎贩卖的小鸡仔、小鸭子、小猪罗等。他会蹲在小动物旁边待上很久,总忍不住伸手去抓上一把。货郎很讨厌不买东西又骚扰小动物的小孩,他常被辱骂和轰赶。一天父亲看见被轰赶的儿子,便买了两只鸭子给他玩。李兴旺爱不释手,每天早出带上小鸭子,直到晚归小鸭子也未曾离开怀抱。



国民政府九江地方当局庆祝“双十节”,特别拍摄制作的“九江风光照片”之一

铁桥头附近很热闹,陶瓷、粮食、钱庄、五金颜料、书坊等店铺多多。他每日穿梭在闹市里,一天天地成长,却没有念过一天的书。与其他的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他学会了游泳,河水很清凉。小伙伴站一排,从铁桥上往下跳,一天跳上几十个来回,乐此不疲。父亲终于干了起第一笔生意,在桥头卖鱼。每天他都能在河里捞上很多鱼,那时候的鱼捞不完。他们的生活因此改善了很多。因为父亲的鱼很鲜活,所以生意非常棒,在瓷器老板那,父亲便宜购得三口大缸,用来做卖鱼的器。父亲也不再出卖力气了,每天用板车拖着三口大缸做活鱼生意。他请一起在这块儿长大的发小,共同捕捞,自己则负责出售,大批的鱼放在特制网兜中,扔在河里,很少出现死鱼,也从来没有人会去偷他的鱼,生意越做越红火。晚上回家一起数钱是父子俩最幸福的时光。

好景不长,父亲悄然离开了他,形单影只的那段日子里。只有铁桥陪伴他度过孤寂的夜晚,心里话也只能说给无言的铁桥听。

生活的蜕变

蜕变是美丽的,却又是痛苦的。父亲忽然离开,让李兴旺很快地从男孩变成了男人。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河水也不知道为何突然变化,气味特别难闻,已经影响到市民生活,河边不能再洗衣服,鱼类几乎在河里看不见踪影,李兴旺从父亲手里接过的鱼生意也彻底没法继续干了。在这之前,伴随他成长的铁桥,因开始腐锈,维护费用高,不利于当时九江经济发展,也在某一年悄然变身为混凝土拱桥。上世纪末,政府又将拱桥拆除,填河筑路,变身为现在的龙开河路。

他见证了铁桥拆除的过程,铁桥被一点点拆除,如同将他的记忆一片片撕碎。桥梁上的每个地方都有他的足迹,拆除的过程中,仿佛觉得自己儿时的影子还在桥上跳跃,仿佛听见自己的笑声还在桥上浮动,仿佛看到父亲的肩膀还依靠在桥栏上。最终,这一切都没有了。



1938年,日军攻占龙开河铁桥

不久后,李兴旺结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老来得子的他,和孩子在一起时,总能回想当年自己与父亲的欢乐时光。纵然时间在变,龙开河变成龙开河路,雄伟的铁桥化作地名铁桥头,他仍然没有离开这块地方,他依旧在这生活。

当时,拆桥后的铁桥头仍然热闹,不亚于现在的情景。白天有市民期待的摸奖活动,商铺摆满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应接不暇,晚上刺激的杂耍,游走的货郎,成捆的甘蔗,也让人兴奋。那时他酷爱摸奖,像家庭四大件、十万元现金,虽然都没中过,但是摸来的煤气灶和自行车,还是给了他一些慰藉。晚上他常会带着自己的儿子,在这块曾经的乐土上晃荡几圈,看看热闹的铁桥头,给儿子讲讲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之后不长时间,火车站被迁走,城市的中心逐渐更改了。铁桥头当初拥有的华丽外衣渐渐脱去,摸奖活动消失了,马戏团班子也不知道去哪了。城市化的建设中,使这里井然有序,不再是嘈杂与喧闹的岁月了。

心中的念想

无论称“铁桥头”还是称“老桥头”,承载的故事却是那份相同的馨香。李兴旺老人需要一份记忆来充实他的晚年生活。人老了常会回忆起以前的事情,每过一天就像是又翻起一簿相册,图片一张张闪过,记忆在脑海泛起浪花。商贩的吆喝、货郎的叫卖,门庭若市的颜料、五金店等,狠狠地赚了李老人的眼泪。从稚嫩走向成熟再到渐渐衰老,见证地标建筑的蜕变。车水马龙的今天,生活改善了,李老人的生命也走到了晚年。



得名于老桥头区片地名的商店

曾经的繁华依旧延伸到了现在,街道上的店铺一家连着一家,从娱乐到饮食,从实用到生活,各种需要品都能轻松买得到,铁桥头辉煌没有消失在岁月中,它的繁华被升华了。尽管铁桥不复存在,但铁桥头却在市民心中根深蒂固。

城市在进步,生活也在进步,许多事物在革新的时候,往往被忙碌的生活所遗忘了。某天静下来的时候,再看看发生的变化,恍如世。生活需要一份想念去支撑,一份念想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生活变奏很犀利,怎样才能掌握好节拍不失控呢,也许留住一份想念才是我们最好的调和剂!我们的家园,永远的铁桥头!

历史的链接

龙开河上这座桥,是九江通往城西交通的枢纽。据文献记载,有宋朝时就建有浮桥,明清数次重建,屡建屡废。浮桥用 12 条桥船,4 名轿夫,由德化县、瑞昌县各出资其半。民国四年,改浮桥为木桥。桥身中部有米宽合式过船装置。民国十五年筹划改建铁桥,由南浔铁路出资,张远东设计,上海慎昌洋行(美商施工。民国二十年竣工。抗日战争争时期,日军攻九江时,在龙开河岸登陆,两军在铁桥两头激烈交火,后来,国民党军将桥炸毁撤退。日军占领九江后为其交通需要加以修复。到1970 年,不知是否出于通行机动车辆的考虑,将铁桥的铁梁拆除。在原桥墩上改建了混凝土四肋双曲拱桥,更名为东风桥。1995 年开始填河筑路,河上桥梁失去使用价值,被彻底拆去。2008 年 5 月,龙开河变成龙开河路,原两岸盖起了高楼大厦。



东风桥,1994 年,摄影:蔡少敏

【编后记】

作为最著名的地标性交通建筑,铁桥留给了老九江人最多的记忆。如今,在甘棠湖畔,在水泥地上建起了一座仿制的铁桥,精致而小巧,且不说位置是否合适,对于大多数年轻人以及外地的来客,也都看不懂为何湖边会出现一座旱地桥。再过些年,老九江人对铁桥的记忆也会渐渐淡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