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浩瀚史海中,迁徙是一股永不止息的潮流,悄无声息地书写着时代的篇章。自古至今,人们在辽阔的大地上流转,在无垠的草原、山川、河流间漂泊,寻找栖息的沃土,拓展生存的边界。每一次迁徙,既是距离的跨越,又是文化思想的播种与扎根,不仅是生存的延续,更是文明的延展。
村庄是人类的家园,是迁徙的起点,又是归属的终点。流动的岁月赋予了每一个村庄不同的灵魂与情感,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辛村,华州区赤水镇的一个自然村,数百年前,浙江台州、江苏常州一带的胡吴两大家族迁居于此。2016年,辛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里曾经发生了哪些故事,现今发展如何?1月23日,记者来到辛村,一探究竟。


四合院房顶上的精美雕刻

史海钩沉

辛村在赤水街道东北方向约一公里处。进入村子依次会看到一座仿古门楼、一道青石牌楼、一处三座相连的四合院旧居和一棵古槐,古朴自然,恬静闲适。
三座相连的四合院最引人注目。四合院坐北朝南,都是青蓝顶土黄墙,和关中地区明清四合院样式大体一致,砖雕、木雕、石雕巧妙布局,门前均有石雕楹联和石墩,整体长约60米,宽30米,典雅大气。比较特别的是,三座相连的四合院前后有序,中间的靠前,东边的次之,西侧的最后,呈现出“凸”字形。
有人居住的老房子,总是弥漫着一种独特的生气。三座四合院中,东户一直有人居住,现在住的是胡耕吉一家。
“我自从出生一直在这生活。这三座四合院统称胡家大院,是一个大家族,中间的是长门,我住的这东院是二门,西边的是三门,每一座四合院住的都是一大家子,光我这家算下来就有400人。”76岁的胡耕吉说,他家所在的地方属瑞凝庄,是辛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胡吴两姓先辈迁居后创建。庄内胡氏家门“胡学遗规绵世泽,晋陵望族重人寰”的石刻楹联可以为证。
瑞凝庄这个地名有什么来头呢?
“瑞凝庄过去是关中地区的富户人家聚居地,官宦、商贾较多。”原华县文化体育局局长贾平京曾做过一番调研。
在贾平京的著作《乡愁的味道——华州地名面面观》中有这样的表述:早先因为地处低洼,西(安)潼(关)公路、罗家、马堡秋天的雨水不断流来,田地常被淹没,村庄被水围城,由此得名水淹庄、水银庄。时过境迁,水淹庄、水银庄的情形已不复存在。后经文人以其谐音改叫瑞凝庄,含有聚祥凝瑞之意,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然而,据胡耕吉和辛村多位村民介绍,有学者以胡家大院门首的龙凤砖雕图案和洪门莲花标志等,推断胡家大院东院是李自成的王宫或行宫。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编纂的《续华州志》第二卷记载:“清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十三日,瑞芝产于水银庄王氏家屋梁极上,有五色。”因王氏的屋梁上产生了瑞芝,将水银庄改为瑞凝庄。

瑞凝庄原址在村北的左卫寨,现址是瑞凝庄的胡家花园。胡家大院现留部分是原四合院的中部和后部。前两年,李自成的后人还到胡家大院探访过。
对于家中摆放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同盛兴商号川陕商道示意图屏风,胡耕吉介绍是据“大清光绪十八年同盛兴川陕商道客栈图”制作,他堂哥胡胜利家中有客栈图的复制品。过去家业兴旺发达,各门都有商号和钱庄,经营茶叶、布匹、绸缎、中药和矿产,生意遍布多个省份。
胡氏家族历代崇尚读书,人才辈出。胡家保存着写有“力扶学界”字样的匾额一块,这是宣统元年(1909年)二月,华州官吏褚为赠送,匾文落款中提到撰写牌匾的六品顶戴附贡生胡集就是胡氏族人。
胡耕吉家里的东墙上裱有华州瑞凝庄图影,描摹的古建筑有十四处,包括村东的娘娘庙、村南的财神庙、村西的石牌楼,精美绝伦,从侧面印证了这个村庄曾经的兴盛与辉煌。不过,绝大部分都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


胡家大院对面的“千年古槐”

胡家大院对面的古槐,村民称其为“千年古槐”,有两人合抱之粗,据传是胡氏先祖所植,至今仍高大挺拔。它见证了瑞凝庄发生的一切,被村民奉为吉祥之物。

古韵犹存

辛村共发现明清古民居11处,其中5户保存基本完好,具有较高的研究、利用价值。
2010年11月,辛村和罗家村合并为遇仙村。吴增运曾是辛村党支部书记,现任遇仙联村党委书记。据他介绍,多年来,赤水镇和遇仙村为保护辛村传统村落不遗余力。2015年,他们逐级上报,申请实施辛村传统村落保护项目。2016年7月,辛村被国家住建部列入第四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华州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乡建股股长李江涛介绍,2018年6月至9月,他们启动了胡家大院三座四合院维修加固工程,同步开展了巷道改造提升、垃圾清理、配套设施建设,由赤水镇政府具体实施。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他们又对辛村一处老房进行修复加固,还完成了危旧房拆除、安防工程建设、门前改造提升,绿化与亮化工程建设,新建牌楼一座。
“我们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尽可能地保持传统村落原有风貌和建筑风格,既保护古建筑,又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让古宅得以活化利用,继续发挥使用价值。”李江涛说。
1953年,陇海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线路途经辛村村口,铁路下面的涵洞成为村民进出的主要通道,村民称之为“洞子”。1966年10月,因陇海铁路向南改线,辛村铁路涵洞完成了历史使命。后来,有些村民建议将它炸掉,原因是涵洞窄,村民出行不便。村干部征集意见时,辛村村民、市教育局原副局长刘正军表示反对。他建议将陇海铁路旧道遗址视作文物加以保护。对于出行不畅问题,他建议在涵洞两侧修建弯道。最终,这个涵洞被保留下来。
2009年,辛村筹集资金,改造涵洞,在其原有基础上,续建两层仿古建筑,形成一座三层“城楼”,悬挂“辛村”字样牌匾。现在,这座门楼成了辛村的新地标。


房顶上的雕刻经历了风雨侵蚀依然保留着美感

文脉赓续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胡家大院的三幅楹联。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前有太和。横批:耕读传家。
绵世泽惟教孝友,振家声只读诗书。横批:光前裕后。
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友为先。横批:积善余庆。
这是胡氏家族所倡导的家风和遗规的精炼表达,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家庭和谐、个人修养的价值取向,强调了孝道、友爱、勤奋、忍耐和读书的重要性。
2024年4月5日,甲辰清明瑞凝胡氏祭祖暨中华孝道文化活动在胡家大院广场举行,来自胡氏族人及社会各界群众上百人参加,成为辛村乃至赤水镇的一个大事件。
辛村新乡贤、渭南技师学院原院长史亮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根本。这次活动我酝酿了三年,就是想通过祭祖活动缅怀先祖伟绩,传承孝道文化,号召后人担当起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
除了祭祖,史亮还和胡氏族人重修了族谱,制定了新族规,并于活动当天向社会公示。瑞凝胡氏族规主要内容包含:敬奉祖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敦睦宗族、协和乡邻、严教子弟、严戒习染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胡家大院长门房屋保持着古朴的风貌

现今,住在修复一新的胡家大院里,胡耕吉夫妇怡然自乐。他们组建了戏曲自乐班,购置了乐器、音响等设备,不定期组织戏曲爱好者在前院广场唱戏。时常会有儿童在胡家大院打乒乓球或做游戏。胡家大院长门被改造成中医药陈列馆,宣传中医药文化。现在,四面八方慕名前来参观胡家大院的游客络绎不绝。胡家大院成了当地的文体中心和乡村旅游打卡地。
在吴增运看来,胡氏家族是辛村的一个缩影。他认为,辛村向来村风和谐,民风淳朴,家家重视教育,文化底蕴浓厚。据他介绍,早在2006年,辛村就被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授予“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村里涌现出梁根弟等多个敬老爱亲典型。2007年,辛村被省上命名为“陕西省文明村(镇)”。2009年,辛村被中央文明办评为“第四届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辛村坚持保护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果业、蔬菜种植业和旅游业,传统与现代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门前的石刻楹联体现了胡氏家族所倡导的家风和遗规

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辛村依然保留着青砖黛瓦的古老风貌和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里的实践证明,传统文化是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守住文化的根,才能走好发展的路。


来源丨渭南日报

记者丨 白冰涛/文 牛纲/图

编辑丨任瑞

初审丨徐磊

终审丨杨宇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