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松阳县西北方向距离县城约10公里处,有一座如世外桃源般的村落——山下阳。
它依大岭背山南麓而建,山峦如屏,溪流环绕,宛如一幅浑然天成的水墨画卷。俯瞰之下,错落的巷道与精巧的布局仿佛古老锦纹,散发着独特美韵。
岁月沉淀的文化底蕴,融汇在一砖一瓦间,令山下阳荣膺“中国传统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之誉,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
时光荏苒,山下阳风采依旧。在修复老屋、编撰村志、举办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古村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源泉。
在这山水交融、古今相映的山间田园,历史与自然彼此交融,文化与生活并行不悖,继往开来,生生不息。
传承风华
走进山下阳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门。
鹅卵石铺就的巷道在村落中纵横交错,纹理细密,如一条条沉默的脉络,镌刻着岁月的痕迹。石面泛着温润的光泽,那是雨水与时光共同打磨的印记。四周青砖黛瓦,屋檐低垂,斑驳的墙面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而层层相连的马头墙,在晨曦与暮霭的映衬下,轮廓清晰,如出自远古的卷轴,从岁月深处徐徐展开。
倘若在暮色微熹时步入其间,便像是踏入了一场关于时光的游戏——蜿蜒村弄中的巷门、丁字路口星罗棋布,自然形成了一座精妙的迷宫,转身即是曲径通幽,抬头便见古宅深巷。“初来乍到的人常会迷路,这些巷门一关,就能将一方方小天地围合独立,既能防火,又能防盗。”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孙权笑道。
村前的月池,如一轮静卧在大地上的满月,水波不惊,映照着天光云影。这里不仅是风水之眼,更是村落精神的寄托。风水墙环抱着池水,象征守护,井泉汩汩,源源不竭。在月池身侧,正方形的地坛静伫,与池水相映成趣,恰如“天圆地方”的古老哲思,见证着山下阳村的文化传承。
最为庄重的张氏宗祠,则承载着这个村落最深远的记忆。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三进院落,雕梁画栋间,浮现着往昔繁华的余韵。这里曾是祖先祭祀之地,亦是族人议事、戏曲上演之所。院落之外,百余幢清代民居静静伫立,马头墙高低错落,西式洋楼点缀其中,岁月的年轮在这些古建之间缓缓铺展。
然而,山下阳并非一直如此安然。曾几何时,这些老屋因年久失修而风雨飘摇,木梁腐朽,砖瓦坍塌,村民陆续迁离,曾经热闹的巷道一度沉寂。
转机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松阳成为全国首个“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山下阳抓住契机,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守望的旅程。
张氏宗祠、香火堂、文化礼堂被一一修缮,修旧如旧,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风貌。本已斑驳的古老建筑,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当然,古村落的命运,并不只倚仗砖瓦的存续,更关乎文化的绵延。在历史与现实交错的光影之中,山下阳用它的沉静与复苏,书写了一段关于乡村振兴的诗篇。
最核心的建筑:月池、地坛及周边古建筑群。通讯员 叶高兴 摄
守护记忆
传统村落,如同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活化石,是乡村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无言见证。如何让它们在传承中迈向可持续的未来?
去年,市级文化特派员鲁晓敏来到了山下阳村。自2005年起便关注着这座古村的他,与这片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走遍村里的每一条巷道,深入探索这里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意外发现这个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村庄竟然没有一本村志。
“村志不仅是记载乡村历史与变迁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乡愁记忆、传承文化的桥梁。”于是,鲁晓敏将撰写村志视为了当务之急。从最初的文化寻根到最终的村志成稿,他和松阳县作家协会的志愿者们不知疲倦地走访村里的老人,收集口述历史,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一点一滴地追溯山下阳村的过往。
经过大半年的努力,约20万字的《山下阳村志》初稿终于完成。这本村志不仅是对山下阳村历史的追溯,更为它的未来铺设了一条文化复兴的道路。
在山下阳,独特的空间结构与风水智慧交织成一幅奇妙的图景。按照传统星相学,村子巧妙结合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月池与香火堂映射“天圆地方”的哲学意象。百余幢清代、民国时期建筑通过迷宫般的丁字巷道串联,既蕴含“人丁兴旺”的祈福密码,又形成层级分明的防御体系。环绕村落的溪流、池塘与圳渠,处处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思。
据鲁晓敏介绍,从房屋选址到建桥修墓,山下阳的布局与自然山水契合,遵循着神秘的风水之道。村中古建筑融合闽南、浙南、徽派乃至西式等多种风格,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尽管村子的确切建成时间难以考证,但据《麓阳张氏宗族》记载,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年),张氏始迁祖聚英携五子迁居此地时,这里已有邹、李、项等家族居住。
张氏一族将烟叶种植生产技术从福建泉州带到了松阳,著名的晒红烟便发端于山下阳。张氏逐渐成为松阳望族,才能使这样按照礼制中轴线布局规划完整的村落最终得以建成。
“过去的历史,只在口口相传中流传,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渐渐模糊。如今有了村志,我们的历史和故事将得以保存,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自己祖辈的奋斗与生活。”94岁的村民张义金说。
新编撰的村志不仅为山下阳村建立起系统的文化档案,也为其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了文化的支点。在时代的浪潮中,这些古老的故事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流传,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赋能乡村
过去,山下阳的农田零星分布,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随着跨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推进,连片流转的农田不仅变为丰盈的粮仓,还成了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春天,油菜花肆意绽放,金黄的花海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秋收季节,游客亲自下田钓蛙,沉浸式体验古老的农耕乐趣。
在山下阳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鲁晓敏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不仅为村里的旅游线路精心编撰了文物保护点、古民居等景点的解说词,还培养了20多位讲解员。讲解员们穿梭于古村的巷弄之间,成为在地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00后”讲解员麻可逸是古市镇的一名干部,她告诉记者,通过培训,她加深了对山下阳村历史文化的理解,希望通过自己的讲解,让游客从一砖一瓦、一巷一弄中,感受到山下阳村独特的结构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艺术家们也纷纷来到山下阳村,用画笔与镜头定格村庄的风采。摄影家和画家的作品不仅呈现了山下阳的独特韵味,也唤醒了村民对古村保护的深刻意识。鲁晓敏还多次组织省市内外作家们到山下阳村采风,让他们亲身感受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如今,关于山下阳的创作层出不穷,逐渐提升了古村的知名度,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与认同。
2月9日,山下阳村迎来了“秘境寻声·山下阳”青松快闪微宣讲活动。冬日暖阳下,黄墙黛瓦间,村民与游客在月池畔欢聚一堂,笑声与宣讲声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乡村赞歌。人们不仅沉浸在历史的回响中,聆听着传统文化的悠扬之音,更能感受新时代乡村的蓬勃朝气。
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上,山下阳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秘境寻声·山下阳”青松快闪微宣讲活动现场。
■记者手记
文化特派员点亮乡村文化之光
记者 管丽芬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文化特派员已成为了一支无可替代的重要力量。他们凭借自身专业特长,深深扎根乡土,深入挖掘乡村中文化资源,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知识,吸引多方资源涌入乡村,积极探索以文慧民、以文兴业、以文润村的新时代发展路径。
初见鲁晓敏,便能强烈感受到他的热情与执着。当被问及为何来到山下阳村时,他眼中闪烁着光芒:“早在2005年,我就被这里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一直想为这个古村做点事,让它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这份质朴而真挚的初心,成为他在山下阳村开展文化工作的动力之源。
鲁晓敏的工作绝非走马观花。从入驻山下阳村的第一天起,他便全身心投入工作中,查阅大量档案和资料,深入田间地头与老党员、老村民亲切交谈,从他们的口述中留住乡情记忆。在这个过程中,他细致入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努力拼凑出山下阳村完整的历史文化长卷。
经过大半年的不懈努力,鲁晓敏与松阳县作家协会的志愿者们终于完成《山下阳村志》初稿。这本村志,不仅记录了村庄的历史沿革、家族传承脉络,还对选址布局、公共建筑和民俗风情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它填补了古村历史记录的空白,为后代子孙留住了珍贵的乡愁记忆,让山下阳村的“文化家底”更加丰厚。
从撰写旅游介绍词到培养讲解员,从组织编撰村志到举行各种文化活动,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鲁晓敏的心血。同时,他还撰写了一篇关于山下阳村的散文,即将发表在《中国国家旅游杂志》上。他的付出与收获,既是对古村文化寻根溯源的探索,也是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推动。
文化特派员不仅是文化的挖掘者,更是乡村发展的“催化剂”。他们以独特的价值和作用,为乡村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丽水,像鲁晓敏这样的文化特派员还有很多,他们在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发光发热。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乡村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让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与光彩。
文章来源:源新闻 管丽芬 叶承慧
责任编辑:汤颖 编辑:王慧黠
监制:赵刚 管智勇 审核:叶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