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在隆隆的炮火声中,画家蔡超诞生在母亲逃难的路上。蔡超是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他始终坚持根植人民,用丹青描绘社会发展。作为工业题材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他以丰富的笔墨形态塑造出了多个经典形象,也展现出浓郁的传统精神与时代气象。



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兼研究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蔡超:工业题材是这样的,我在画了大量速写里头找到自己的钟爱,我觉得它只是一个意识载体,自己想表达感情的一种东西。因为工业题材的东西,它就有很多先进技术在里头,工业造型在里头,它本身就有一种艺术语言在里头。就是我要把它怎么组合得好,组织自己的画面来达到我的目的。这些东西在历史上都是没有的,在任何教科书上都没有。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尚辉:作业现场有巨大的钢梁,有很多吊塔,还有很多的钢筋,这些都是建设场地不可缺少的形象。如何把这样的一些形象变成中国画中的笔墨结构,实际上是困难。蔡超先生做得从我内心来说是真的是很好。我们觉得这个建筑工地是一定很刚硬的,但是他往往是用淡墨的方式处理得特别地秀美。可以说是他有机地把传统的笔墨和西方写实造型在他的层面上,在他表现中国现代化场景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结合。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刘万鸣:蔡超先生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我更多地感到先生对绘画笔墨的理解和生活之间这种关联,把这种关系他处理得非常好。先生真正地扎入生活中,走进了生活,把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很平凡的一个记录转化成一种笔墨是让人感动的。


蔡超:我想对当时的蔡超说什么?我觉得19岁的蔡超不简单,比现在的厉害。因为这个是真正的生命拐点,这是个人生拐点。我很羡慕那个时候的蔡超,他怎么有这么大决心找到这么一条路,让自己走下去。


蔡超曾说,我是追着时代的脚步在进行美术创作。他用自己数十载的艺术人生,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创作真理,那就是艺术既是对美的追求与呈现,更是一种对生活、对时代、对人民的深度体察、感悟和思考后的深切表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