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醉酒大鲨鱼
文章来源 | 格隆汇楼市
收地潮铺开了。
百余宗用地“折价”回收
如果还在等待楼市曙光,就已经有一点点苗头了。
进入2025年开年,各地便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收地动作,各地自然资源局纷纷发布征集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公告。
而收地也从当初的“无偿收回”演变到“补偿回收”。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1月至今,广东仅15城便有174宗闲置用地被纳入回收清单,用地面积共计736.59万平方米,拟回收金额规模约359.4924亿元。
而这些闲置存量用地回收,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折价不在少数,且折价区间在7.0-9.5折。
比如惠州拟回收用地总数达到46宗,拟回收价格约127.5亿元,回收规模巨大,仅惠城区这样的核心城区就有8宗用地降价超1亿元,一宗用地最高降价约5.32亿元;
比如一线城中的广州14宗闲置用地被纳入回收,用地面积约97.7万平方米,拟回收总金额约25.8亿元,其中花都4宗用地共42万方,被9.5折重新收储;
再比如珠海的金湾区有两宗华发在2023年以总价21.03亿拍下的用地,拟18.63亿元价格回收。
而这仅为广东15城第一批次的收地动作,其余城市相信也会陆陆续续加入收地队伍。
毕竟这套一套动作,源自去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下发的一则通知——《自然资源部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
《通知》中明确,运用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减少存量土地规模,可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优先收回收购企业无力或无意愿继续开发、已供应未动工的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摸底各市县存量闲置土地,开展土地市场价格评估,收回收购的土地原则上当年不再供应用于房地产开发。
而广东省也发布了《关于土地储备领域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工作指引(试行)》,意在快速推动省内各地区加速收购存量闲置土地。
于是,开春之际,广东也就成为了发债收地的集中区域。
这也应了去年4月中央重要会议对房地产的去库存政策的定调。
在开展“收储”动作的同时,也同步解决商品房供应的源头。
真正解困
用地折价回收是一方面,实际上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用地的所得者的背后。
比如珠海斗门拟收储的6宗地块皆为大横琴地块,总占地11.31万㎡,拟收储价格为17.587亿元,用地单位为珠海斗门大横琴琴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背后为珠海国资委以及广东财政厅。
比如惠州被回收的宗地中,用地单位不乏城投集团、惠粮集团、交投集团、水务集团等。
再比如江门市下辖的台山市,有16宗用地纳入回收计划,共51.772万平方米,收储总价约11.57亿元,其中用地单位就包含了台山市新城市基础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台山市荣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背后都是台山市国资委。
基本上都是带有地方属性的国有企业。
所以,利用专项债回收闲置的用地,也体现出了对地方参与房地产市场的国有所属企业走出困局的帮助。
而对这些国有企业而言,无异于是枯木逢春。
一方面,2022年—2023年阶段,不少城市出现土地出让市场冷却的现象,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成为拿地兜底的对象。
于是不少用地更多集中在了这些地方国企手中。
另一方面,这些国有企业也能更直接地获得资金的支持。
从闲置用地回收规模情况来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地方房地产的冷热和库存关系。
越是前些年用地出让规模大的城市,闲置的用地就越多,去库存也就成为更加紧迫的工作,比如惠州、汕尾的市场。
而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闲置土地资源浪费,还能通过减少用地供应,进而减少地方商品房供应,稳定地方市场预期。
当市场预期稳住了,这些国有企业手中的存量商品房也就有机会销售出去,手里拿到专项债资金后,也能有余力促进手中更多的项目开发以及交房。
所以,当初为市场兜底拿地的国企,或者一些停工的项目,也会重新获得生机。
PS:如果觉得这些市场最新的信息对你有价值,欢迎关注@格隆汇楼市,不定期带你探索楼市更多最新的动态。
作者观点,不代表格隆汇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