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玩市场的衰败已成为收藏界无法回避的痛。从北京的潘家园到上海的城隍庙,从南京的夫子庙到长沙的天心阁,真品逐渐绝迹,仿品泛滥成灾。

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是市场机制的失衡,也是文化传承的危机。


古玩市场的假货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以江西樊家井、河南烟涧村为代表的仿古产业基地,早已形成从生产到流通的完整链条。

这些地区以“工艺品”为名,批量制造高仿青铜器、瓷器、钱币、铜镜等,甚至通过化学做旧、拼接修复等技术混淆真伪。

更令人无奈的是,监管长期缺位。尽管国家早年就要求仿古工艺品必须标注“仿制”字样,但实际执行几乎形同虚设。


摊主们将仿品与“一线收货”、“祖传物件”等话术包装,利用消费者对“捡漏”的幻想牟利。而地方经济对仿古产业的依赖,使得他们往往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些现象已然不再局限于线下,各个网络平台也几乎都形成了一致。

二十年前的古玩市场尚且存在“真伪博弈”的趣味性。摊主会将真品与仿品混杂,考验买家的眼力与经验,这种“沙里淘金”的乐趣曾是市场的核心魅力。

但如今,摊主变成了“假货贩子”,也不能只怪这些商人,现实的无奈让从业者不得不“低头”。


近年来不断“严打”文物犯罪,出现在古玩市场的真品,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文物级别,那么极有可能就会和盗墓、偷盗等犯罪行为联系上。

有古玩店主透露,长期以来他们打开门做生意,经常会被“突击检查”。店里不能有“真精稀”,否则会被各种盘问,说不出来源更可能面临违法的风险。

所以他们有些人,要么转向拍卖机构,要么转成卖假货和普通老物件,要么关门直接转行。

过去到处“捡漏”的故事已然变成传说,现如今收藏一件“真品”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


当下,要么砸钱去拍卖行要么就守着“有价无市”的局面,有些人转向钱币银元的原因就在于此。至少大部分钱币是可以正常交易的。

面对困局,古玩市场的转型已迫在眉睫。从政策层面看,三月份生效的新《文物法》或许能带来转机。

该法强化了对流通文物的溯源管理,要求交易平台完善备案制度,并加大对制假售假的处罚力度。但还是要等时间来证明,现在人心惶惶,认识不少古玩商,都表示已经被“搞怕”了,只能等呗!


扛不住的人,直接把店铺一关去搬砖了。还有些人做得更绝,直接开了仿古作坊,甚至用手机直播,现场教粉丝们怎么去“做旧”。这种魔幻的现象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古玩市场的衰败,本质是功利主义对文化敬畏的胜利。当“眼力”败给“演技”,当“传承”让位于“套路”。也许将来,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行业,更是一段可触摸的历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