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让民间文物活起来”的呼声始终未能真正落地,而西方拍卖市场上却频繁出现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坑”文物,这些未经传世、直接出土的珍宝往往以“传承有序”的名义高价成交。
这种矛盾的背后,不仅暴露了国际拍卖市场的双重标准,更揭示了大拍卖行所谓的“来源清晰”也是个笑话!
佳士得拍卖古玉
清末收藏家刘大同曾在《古玉辨》中尖锐的指出:“西人购古玉,重生坑,不重熟坑。”这一现象至今仍然未曾改变。
生坑文物因保留原始出土状态(如朱砂、泥土附着),更易通过西方鉴定中的“科学检测”,而熟坑文物(经盘玩传世)则因国内高仿技术成熟,反而被质疑为赝品。
这种偏好直接刺激了盗墓与走私产业链,盗墓者将新出土文物不经清洗直接走私至海外,以迎合西方市场的“原生态”审美。
例如,佳士得2024年拍卖的一批高古玉器,表面仍带有北方墓葬特有的钙化层,其来源极有可能是近年盗掘的成果。
玉援凤首铜内戈 佳士得拍品
“传承有序”本是文物收藏领域用于证明藏品来源合法性的术语,但在国际拍卖市场中,这一概念早已成为资本操控的工具。
以苏富比、佳士得为代表的拍卖行,常以“海外回流”、“名家旧藏”等标签包装生坑文物,声称其“传承有序”。动辄来自这个堂那个斋,具体怎么来的谁能说清楚?圈内心知肚明,这种“洗白”方式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倘若民间出现类似的文物,那么极有可能被贴上“非法”的标签。哪怕你是在公开的古玩市场合法淘到,但因为获取不了“身份”,常常被打入“来源不明”的禁锢里。
考古现场
西方拍卖行通过控制“传承有序”的话语体系,将中国文物包装为“国际文化遗产”,进而抬高价格。而这些文物往往在海外完成“身份转换”后,再以天价回流国内,形成资本收割的闭环。
国内对民间藏品的严苛限制,客观上助推了文物流失。《文物保护法》规定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但大量流散民间的文物因无法证明来源,既不能合法交易,也难以获得官方保护。
文物贩子则利用这一漏洞,通过黑市将文物廉价转手给走私贩,最终这些文物以“传承有序”之名登上国际拍场。
良渚文化龙纹玉环 苏富比拍品
拍卖行与鉴定专家形成利益同盟,通过“不保真”策略规避法律责任,同时将民间藏品拒之门外。而国内试点的“免费鉴定”,因缺乏合理的鉴定机制,最终沦为形式罢了。
民间藏家若想突破壁垒,要么被迫支付高额的“会员费”,加入大拍行的圈子,用拍卖举锤来融入其中,要么干脆接受赝品污名化。
正如某古玩从业者坦言:“若真开放民间鉴定标准,现有利益格局将彻底崩塌。”
佳士得拍卖现场
我们常说那些“圈子”是笑话,实则自己也是另一种“笑话”。明知道触及他们的利益肯定会被各种阻拦,“放开”之路尤其艰难,但还是不停地呼吁建立真正透明的收藏市场。
毕竟,文明的光彩不应被“传承有序”的谎言遮蔽,而应在开放与共享中永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