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不知有多少人被《哪吒2》刷屏了。

从上线到2月13日发稿前,《哪吒2》总票房已跨过98亿门槛,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前三。

并且早在2月7日,就超过莱坞影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北美票房,登顶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榜!

这样的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主要原因无外乎两点:剧情够赞!特效够顶!

这次的故事从“一个人的反抗”变成了“一群人命运的纠结”,通过哪吒和敖丙之间的“命运羁绊”,重新演绎了传统神话故事,还把神权体制下的不公平给解构了,剧本打磨得十分精细,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性格。

不光剧情炸裂,特效更是神挡杀神,佛挡灭佛!片中陈塘关大战一开场,龙族从“虚空裂口”杀出,当海妖铁链碎裂、能量爆炸四散、一套视觉暴击直接拉满。

这些震撼的场面,不由让人想起了《驯龙高手2》的伯克岛大战、《超能陆战队》中旧金山机器人大军围攻的场景,

那种史诗级别的冲击感,丝毫不输这些好莱坞动画大片。


这时,我们才猛然发现——国产动画,终于有了和好莱坞一较高下的实力。

但,这样的“实力”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国产动画电影“工业化”崛起的结果!没错,动画电影也是一种“工业”!

那么,从《长安三万里》的诗意盛宴,到《哪吒2》的炸裂特效,国产动画到底凭啥从最初的“廉价作坊产品”鸟枪换炮”,实现“现代工业化生产”的?


情怀背后的技术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哪吒2》的爆火,绝不只是个别作品的偶然成功,而是一整套系统性的技术革命累计的结果。

举例来说,在片头的陈塘关大战,每个打斗场景都堪称史诗级,最壮观的一场戏,足足2亿个人物同时出现在了同一帧画面上。

这是什么神仙操作?

动画电影里,同屏角色越多,计算量就呈几何级暴涨。2亿个角色同时出现在一帧画面里,这基本上是挑战动画工业天花板的操作了,放眼全球动画电影史,能玩这么大场面的,屈指可数。

一个著名的案例,就是真人版《狮子王》中,开场出现的种类繁多的动物角色,以及后来“角马追逐”大戏的片段,但这样的数量,和《哪吒2》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并且很多情况下,这些CG角色也只是走个过场,彼此间没有太多复杂的交互。


很多人看《哪吒2》的时候,只觉得画面牛X,但其实没意识到,让2亿个角色在3D空间里自由飞行、战斗,不撞成一团,这事儿技术难度逆天!

因为2亿个角色,角色之间不能穿模、撞一起还得有反馈,每个细节都得有真实的物理模拟,不然就成游戏里的假模型战斗了。

为实现这一效果,团队摒弃了传统的“粒子群模拟”或“远景简化”手法,而是为每个角色绑定独立物理引擎,并开发了独特的动态算法,确保2亿角色在动作、节奏、光影上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这套物理引擎技术一旦成熟,国产动画可以挑战更多更宏大、壮观的场面。意味着未来动画制作成本下降,表现力却会更高。

除此之外,电影中的名场面“哪吒穿心咒”,也代表了国产特效技术的又一大巅峰。

在这一幕中,哪吒为了突破自我,选择了“削骨削肉”,通过“穿心咒”将自己的身体撕裂、重组,完成了从内到外的蜕变。这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角色精神上的涅槃。


这一片段,虽然只有短短10秒,但制作团队竟然花了一整年时间来打磨。

在传统动画里,如果角色被刺穿,碎肉一般就直接用“特效粒子”去做,让它们随机飞散。但在《哪吒2》里,为了达到满意的视角效果,团队总共制作了大约上千根刺,每一根刺的轨迹都不一样,都拥有独立的控制器。

为了控制碎肉的运动轨迹,又特意开发了工具,每块肉都有自己的绑定器。


绑定器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给每一块碎肉都“装上骨骼”,让它们能自己动!加了绑定器之后,碎肉就能根据风力、重力、肌肉震颤等因素,自然晃动、掉落、颤抖,让哪吒的痛苦感拉满!


这里的难点就在于:由于每一块碎肉都有单独的绑定器,需要构建复杂的动力学系统。每根刺的轨迹控制涉及刚体动力学解算、碰撞检测算法优化,以及关键帧插值精度的平衡。

这一技术挑战的不仅是渲染能力,更是“物理模拟+角色动画+光影优化”的全链路动画工业能力。


积累与爆发

虽然《哪吒2》的特效已经让人大呼过瘾,但其实,国产动画这些年一直在憋大招,技术积累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像《白蛇:缘起》、《长安三万里》,每一部都在技术上扎实推了一把,才有了今天的国产动画工业大爆发。

举例来说,国产动画以前最怕的就是毛发和布料模拟,过去国产动画做头发,要么硬邦邦不动(像涂满发胶),要么就是“整团抖动”,一点真实感都没有。但《白蛇:缘起》硬是把这个难点给攻克了!

电影中,白蛇的发丝每一根都是独立计算,风吹、水下、战斗时都能自然飘动!


而这都要得益于追光动画自主研发的“伏羲”渲染系统,成功攻克了毛发与流体动态模拟的技术难关,使得《白蛇:缘起》中白蛇蜕皮场景的400万根毛发根根分明、自然飘动。

而到了《白蛇2:青蛇劫起》中,为模拟水中失重环境的物理参考问题,制作团队当时采用了“反物理解算”的特效,通过开发复杂的算法来模拟各种非自然的力场,构建了一个近似"智能"的流体动力学系统,从而更加灵动、自然地模拟失重状态下的效果。


同时,在大体量水体渲染中,光线穿透、内部散射、折射等物理特性极其复杂。团队通过深度光影变化处理,实际上是在模拟水体内部的微观光学行为,这需要十分精确的计算。

而要实现这复杂的、高精度的渲染,背后可不是一台台电脑手动拼出来的,而是靠国产云渲染平台疯狂并行计算,硬生生把渲染时间压缩到极限。

在没有云计算的时代,动画公司要渲染一部电影,基本就是“搬砖式渲染”

要么就是买高端工作站,一台机器渲染一天,要么就是建渲染农场,几百台电脑连起来,24小时高强度运转,电费爆炸!


这就导致国产动画以前在渲染细节、光影效果、特效层级上总是受限——不是不想做得更细,而是机器跑不过来!

现在不一样了,国产云计算厂商直接拉了一波硬件加速,把动画渲染这事儿变成了工业流水线

举例来说,现在的云厂商,例如腾讯云直接给你AI智能降噪+GPU加速渲染,将数以十万计的渲染作业分发到数千台服务器上并行运算,相比按量计费模式开销下降90% ,有效节省了制作成本。


同样地,百度智能云XRender 的 GPU 云端渲染池,也能支持全流程并行计算,哪怕是超复杂的粒子特效 ,也能“拆分成小块”同时计算。

现在,国产动画已经能像好莱坞一样,把渲染任务交给分布式云计算集群,让动画制作周期更短、质量更炸裂。

所以,国产动画在画面、特效方面的提升,不仅要靠制作团队的“敬业”与“讲究”,更有赖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这些“硬实力”的崛起。


美学的胜利

国产动画一路狂飙,已经杀进了全球动画市场的第一梯队,但有个绕不开的问题——咱们的技术可以向西方学,但审美不能一味“西方依赖”。

提起动画,迪士尼、皮克斯的风格几乎是半个多世纪的“主流标准”。他们的审美体系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词:高度写实的3D建模、流畅拟真的角色动画、温暖饱满的光影、以及普世价值叙事。


这种先发优势造成的“路径依赖”,使后来者不得不向他们看齐,而这些技术又强化了他们的美学霸权。

中国动画起步晚,早年间确实是在学西方的技术,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就学习了皮克斯的动画绑定和流体模拟,让打斗特效更燃。《白蛇2:青蛇劫起》引入迪士尼的毛发渲染方案,角色毛发的层次感大幅提升。

但问题是——审美不能全盘复制,咱们得有自己的“动画风格”!所以国产动画行业通过

国风写意+3D融合,创造了独特美学。


例如《长安三万里》、《大鱼海棠》、《白蛇2:青蛇劫起》就是这种例子;

这些作品不追求皮克斯、迪士尼那种超写实,或是千篇一律的“卡通风”,而是走了一条具有东方韵味的中国风写意路线。

比如《长安三万里》,用非真实渲染(NPR)模拟国画的笔触,把3D建模与传统水墨风格结合,让画面像一幅“活着的古画”。

这不仅让动画视觉风格突破了传统CG写实模式,也成功塑造了中国独特的诗意动画美学。


很多人以为,要做到这种效果,只要把迪士尼、皮克斯的技术“拿来主义”一下,再往上套个水墨滤镜,就能做出国风动画,这个想法就太单纯了。

国产动画要搞自己的美学,背后涉及多个硬核技术难点,每一关都是实打实的挑战,光靠“借鉴”是行不通的。

举个例子:迪士尼、皮克斯的光照渲染(PBR+全局光照),是基于真实物理光学的,他们讲究光的反射、折射、次表面散射(SSS),让物体、角色表面的质感超级拟真。


但问题来了——东方韵味的动画要的是写意,而不是摄影级真实感,尤其是很多国产动画,往往都是历史、神话题材,不可能出现现代题材那么多的人造光源,咋办?

为解决这个问题,《长安三万里》团队不是直接用PBR,而是自己开发了一套基于“水墨层次感”的着色器,模拟国画中“远虚近实”的光影关系,让画面既有3D的空间感,又有手绘的 艺术质感。


这可不是简单套个滤镜就能搞定的,而是 要从渲染管线的底层去改,甚至得推翻PBR的一部分光照模型,重新定义光影规则。

而在特效方面,最明显的案例就是《深海》的“粒子水墨”技术。

好莱坞的水特效,讲究的是基于流体动力学的真实模拟,比如《海王》《寻梦环游记》里的水体,都是严格遵循流体方程的,但《深海》可不是要做真实的水,而是要做梦境中的“水墨流动”。


为实现这样的效果,《深海》的特效团队自己开发了一套“基于粒子流体的水墨扩散算法”,让水的运动不完全是物理驱动,而是能形成水墨渲染效果,甚至让墨色的晕染随着画面的波动而变化。

这背后,靠的是特效团队用Houdini+自研的流体着色器,搞出的一套完全不同的水体计算方法。在粒子渲染时,加入了动态噪声扰动+流体形态分析,让水流呈现出类似水墨画笔触的纹理,而不是单纯的光滑流动。


这些基于东方审美的动画技术,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是在追求现实,而是在重塑动画世界的规则。

只有真正做到了这点,中国动画才能骄傲地说:“我们不是在学皮克斯、学迪士尼,而是真正在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结语

曾几何时,国产动画在好莱坞面前,简直是小孩儿跟大人打架——你看《功夫熊猫》,一个美国人拍的中国风故事,结果比我们自己做的还牛,皮克斯、迪士尼的技术更是天花板级别。

PBR渲染、全局光照、动作捕捉,一套下来,把国产动画甩了十条街。国产作品一度沦为“小朋友专属”。

但后来,国产动画开始硬气了!第一个标志性逆袭,就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这片直接干翻了一票欧美动画,票房拿下9.56亿,创下国产动画票房新高。


在动态毛发渲染+动作捕捉一系列技术突破下,这部作品比之前的国产动画细腻太多,打戏的流畅度大幅提升。

再后来,2019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来了,国产动画彻底扬眉吐气!

通过自研PantaRay光照加速器,优化光影渲染,光线彩条屋(哪吒、姜子牙团队)自建了国产动画渲染管线,中国动画终于不用再完全靠别人的工具了,而是开始自己造轮子。

之后,在云渲染大规模应用、资产库系统化管理的加持下,国产动画终于从从“手工匠人”进化到了“工业化流水线”。

最终,《哪吒2》成了这套工业体系的集大成者,票房70亿+,直接超越《疯狂动物城》,成了全球动画票房前十!

现在,国产动画不再是跟着好莱坞学,而是开始用自己的风格,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未来,还会有更多带着中国味儿、世界级技术的动画,把好莱坞的“动画霸权”一点点撕开口子!

····· End ·····

星海情报局 系统研究

中国制造与国产替代

专注中国产业崛起故事

▲关注产业资讯,破解科技密码

追赶先进技术风口,看中国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驻媒体平台

36Kr/ 观察者网风闻社区/ 网易

虎嗅/ 雪球/ 腾讯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