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新学前开学在即,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话题“班主任寒假家访遭各种理由拒绝”,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榜,引起网友热议。



家访被拒的背后,是家校关系的异化。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家长将教育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把老师视为"服务提供者",用挑剔的眼光审视教师的每一个举动。这种心态导致家校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与尊重,家访自然被视为"打扰"而非"沟通"。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理念的偏差。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他们认为家访不过是"走过场",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分数提升。这种功利化的教育观,使家校共育沦为一句空话。

当然,在微信群、钉钉群盛行的今天,传统的入户家访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家访曾是教师了解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要途径。穿过大街小巷,走进学生家门,一杯热茶间,老师得以直观感受学生的生活状态,家长也能放下戒备,与老师促膝长谈。这种面对面的交流,往往能捕捉到线上沟通难以察觉的细节,建立起更深厚的信任关系。

但现实是,快节奏的生活让家访变得困难重重。家长忙于工作,老师疲于应付各种行政事务,双方的时间难以协调。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便捷的替代方案。微信群里的即时沟通,视频会议中的远程交流,似乎都能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

然而,冰冷的屏幕终究无法完全替代面对面的温度。家访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态度。它代表着教育工作者对每个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在数字化的浪潮中,我们更需要这种有温度的教育方式。

家访的形式可以创新,但教育的温度不能丢失。或许我们可以探索"云家访"与传统家访相结合的新模式,在效率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毕竟,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