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学期已经开始了,相信不少校长为老师的课程安排发过愁:业务能力强的老师很好安排,业务能力差的老师怎么安排都不放心。或许,该换种思路了!
2月12日,一位网友讲了一位“废材“老师的故事,很有意思!
这位老师有水平,奈何课堂上管不住学生,站不稳讲台的老师,那不是“废材”吗?校长不满意,一位老师是要带课的,不能占着一个编制,却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向教办主任(现在中心校校长)提要求,将其调走,另外调老师来上课。
到了新学校之后,这位老师还是依旧故我,课堂上乱七八糟,新学校校长不干了,不要“废材”老师,这让教办主任发愁了,该怎么安排呢?
领导毕竟是领导,有两把刷子。你们学校都不要,我这教办正好差1名会计,“废材”老师虽然站不稳讲台,但人老实,做事细心,说不定能干会计。 于是就将其安排到教办室做会计。没想到,这老师还真有这方面的天赋,账目算得清清楚楚,一点差错都没有,还帮主任处理了不少杂务。主任对他赞赏有加,逢人就夸他踏实肯干。 他一直干到退休,工资待遇也不错,比原来当老师强多了。
这故事乍看是场黑色幽默,细品却是教育的一面镜子。我们总用“课堂掌控力”丈量教师的价值,却忘了有些人天生是蒲公英的种子,飘不到黑板前,却能扎根在算盘里。教办室主任的灵机一动,看似无奈之举,实则是跳出了“唯教学论英雄”的窠臼。毕竟,教育从来不只是三尺讲台的事,它需要算清每一笔经费的会计,需要整理档案的文书,甚至需要能调解纠纷的“和事佬”。那位老师最终在账本间找到了人生坐标,恰恰印证了《道德经》中“祸兮福所倚”的智慧。
有人说这是“歪打正着”,但换个角度看,何尝不是教育管理的破局之道?现实中,太多教师因教学能力不足被贴上“失败者”标签,却无人深究他们是否适合其他赛道。就像墨西哥教育改革中强调的“多元化评估”,或是印尼研究中揭示的“教师职业发展路径差异”,都在叩问:我们是否用同一把尺子,量断了多少可能性?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位老师身上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隐喻。当校长们执着于“教学质量是头等大事”,急着将他像踢皮球一样调离教学岗时,却意外开辟了他行政岗位的价值蓝海。这让人想起某校语文组长私自改分事件——当管理者只盯着短板,往往激化矛盾;而换个视角发掘长板,反而柳暗花明。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或许正需要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智慧。
退休后同事们的调侃,揭开了更深层的真相:所谓“因祸得福”,本质是教育系统对人性复杂性的尊重。就像班主任处理学生犯错时,抱怨者只看到麻烦,感恩者却看到教育契机。那位老师从“讲台废材”变身财务能手的故事,何尝不是给所有教育者的启示: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修补短板,而是学会为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轨道,教育的天空自会群星闪耀。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留言讨论。
(图源网络,图文不相关,侵联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