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教育的人情味碰到现代社会的隐私保护难题,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教育就像走平衡木——既要守住教育初心,又要调整沟通方式,在新时代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相处之道。

春节假期,两则关于家访的新闻形成鲜明对比,上演了一出“冰与火之歌”:

一个发生在四川大凉山。1月30日(大年初二)凌晨4点,浙江宁波市职教中心新能源汽修班的班主任徐剑军就踏上了飞往四川的航班,30日下午2点他从成都乘火车抵达四川凉山州越西县。在越西的48小时里,徐剑军争分夺秒共走访了12户彝族学生的家,最远到达离县城40多公里的竹阿觉镇布什觉村。“千里家访不容易,所以要尽可能多走几户,走访的家庭越多,意义也就越大。”徐剑军跨越2000多公里“特种兵式”家访的视频,在网上感动许多人。

一个发生在距离凉山州千里外的上海。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沪上有中小学教师也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

这场因家访带来的教育界“南北差异”大赏,将传统家访模式推上舆论风口。不少网友质疑,家访,究竟还要不要得?

先唠唠传统家访。其实,在凉山越西县的崎岖山路上,家访仍是不可替代的教育纽带。徐剑军的家访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对“教育盲区”的填补。通过实地走访这些彝族学生家庭,他发现有学生家庭因病致贫、兄妹辍学务农等隐形困境,而这些都为他制定精准有效的帮扶方案提供了坚实依据。这种以脚步丈量、以真心贴近的“铁脚板”式家访,能说落伍了吗?



△徐剑军家访照片

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家访更是产教融合的实践窗口。老师到学生家里坐一坐,不仅能摸清当地产业特点和就业行情,更能把家长会变成家长和学生们听得懂的“致富经”宣讲现场。就拿山东潍坊学院的做法来说吧,老师带着学生问题、企业需求上门家访,传达企业用人需求及就业方向,这种“教育+就业”的精准导航,让家访成为职业教育打破“升学焦虑”“就业焦虑”的关键环节。这种传经送宝式的家访,能说落伍了吗?

镜头切回魔都画风秒变都市情感剧,90后宝妈双手叉腰:“我家40平老破小,转个身都怕撞到晾衣杆,老师您就别来添堵了!”学区房里的高知家长更绝,直接把家访当“间谍活动”防范,生怕老师看到家里没放钢琴就给孩子贴标签。现在连小学生都会说“保护隐私权”,老师们捧着登记表站在防盗门前,活像误入高端小区的推销员,家长们宁可每天发20条语音,也不愿开门唠10分钟嗑。


△热搜截图

如今,技术革新更加剧了这种趋势。年轻家长更倾向效率至上的线上沟通,耗时费力的线下家访被视为“过时的仪式”。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家长将家访异化为教育资源争夺战,担心教师通过家庭环境预判学生发展潜力,这种焦虑折射出教育内卷对家校信任的侵蚀。

不得不说,这届教育工作者太难了!在山沟沟要当“人形GPS”,在CBD得化身“读心专家”。



△网友对家访的不同看法

破解困局需要分层定制的智慧。对四川大凉山等特殊群体,可否建立“教育特派员”制度?将家访与助学政策、心理干预捆绑推进;而对都市家庭,可否推行“咖啡馆家访”“15分钟微家访”等轻量化模式?深圳某校试点的“家校联络卡”制度,允许家长自主选择沟通场景,使家访接受度大幅提升,事儿还是那个事儿,人是活的。

技术也能帮助家访转型近年来,部分地区积极研发教育云平台。这一平台整合学生成长档案与选择性家庭信息,教师可通过数据分析预判需求,使家访从“地毯式排查”转向“精准化问诊”。与此同时,为确保家访工作在信息收集过程中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建立“家访伦理规范”,明确禁止记录家庭成员职业、住房面积等敏感信息,用规则制度来重塑家校信任基础。

教育,从来都不应该只有一种温度。当家访从翻山越岭的坚持变成叩不开的门,我们看到的不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而是教育形态多元化的必然。在凉山的火塘边与上海的防盗门后,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或许,真正的进步,在于让每所学校都能找到最适合的对话方式——既有科技赋能的效率,又不失人性化的温度。这恰如教育本身的使命:在变革中守护温情与初心,在差异中寻求进步与共识。

编辑 | 赵宁宁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科普信息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