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FM93记者王桔 通讯员:郭俊、吴玲珑
FM93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来源
坐将近25小时的车返杭
她在杭州附近某服务区昏厥
从老家返杭,因路途遥远加堵车,59岁叶女士(化名)坐了近25小时的车。长时间一动不动坐着,水也不敢多喝,眼看“胜利在望”,但是她却突发昏厥……近日,在杭州附近某服务区发生意外的叶女士被紧急送到浙江医院三墩院区,经肺动脉CTA检查后确诊为肺栓塞。
浙江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叶健主任医师介绍,血栓是血液里凝固的小血块,一旦形成,会随着血液在机体内到处流动,如果血栓栓子堵塞到人体大脑、心脏、肺等重要脏器的供血血管,会分别引起急性脑栓塞、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肺栓塞等严重的并发症。分析叶女士的情况,很可能是久坐不动后,遭遇了一过性的下肢静脉血栓脱落,而乱跑的血栓跑到其肺部,进而造成肺栓塞。
肺栓塞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急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浙江医院呼吸内科叶武副主任医师介绍,幸好叶女士抢救及时,没有生命危险,经过规范的抗凝治疗后,已逐渐好转,不日就将出院。
叶健提醒,长时间坐车后,一旦有胸闷,气短不适症状,应尽早就医。长时间坐车、坐飞机时,一定要注意增加活动时间和活动频率,建议每隔1~2小时起身活动一次,如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座位上进行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如踝泵运动里的勾伸脚背、踝关节的环绕动作;尽可能多喝一点水,稀释血液;建议穿宽松衣物,还可通过穿弹力袜等来预防血栓;高危人群可咨询医生,提前服用抗凝剂等,达到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目的。
这些是肺栓塞高危人群
1.久坐或长期卧床者:如长途旅行(飞机、汽车)、久坐办公、瘫痪或术后卧床者。
风险原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
2.手术后患者:特别是做骨科手术(如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腹部手术、癌症手术的患者。
风险原因:手术创伤、麻醉和术后卧床导致血液高凝状态。
3.深静脉血栓病史者
风险原因:该类人群更容易再次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的几率更大。
4.癌症患者:特别是胰腺癌、肺癌、卵巢癌、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风险原因:癌症本身及化疗、手术等治疗会增加血液高凝状态。
5.妊娠及产后女性
风险原因:妊娠期血液高凝,子宫压迫静脉导致血流缓慢。分娩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增加血栓风险。
6.服用激素类药物者:包括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HRT)。
风险原因:雌激素会增加血液凝固性。
7.肥胖者
风险原因:体重过重增加静脉压力,血流缓慢,同时常伴随代谢异常。
8.高龄人群(>60岁)
风险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血流速度减慢,血栓风险增加。
9.遗传性凝血异常者:包括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乏、因子V Leiden突变。
风险原因:遗传因素导致血液更容易凝固。
10.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心肌梗死。
风险原因:心脏功能不全导致血流淤滞。
11.吸烟者
风险原因:吸烟损伤血管内皮,增加血液凝固性。
12.创伤或骨折患者:特别是骨盆、髋部或下肢骨折患者。
风险原因:创伤导致血管损伤,同时卧床休息增加血栓风险。
13.慢性疾病患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炎症性肠病、肾病综合征。
风险原因:慢性炎症和高凝状态增加血栓风险。
肺栓塞的症状有哪些?
典型症状:突发性呼吸困难及气促;胸痛,尤其在深呼吸时加重;头晕或晕厥;咯血。
伴随症状:心跳异常(心跳可能过快或不规律);出汗过多;发热;下肢疼痛或肿胀(通常出现在小腿后侧)
急救措施:一旦怀疑肺栓塞,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时间就是生命,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扩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