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健康
得了糖尿病,意味着什么?
其实看到这个问题,我是没有任何感觉的。
即便我写了近 10 年的健康科普。
即便对于医生,懂很多专业的糖尿病知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果他没有患上糖尿病,可能根本也不能体会这个疾病是怎样的状态,一些理论知识在疾病面前虽说是 “有利武器”,但也无法耀武扬威着什么,能更懂些什么呢。
我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发帖:
你们可能从来都没有真正理解 , 得了糖尿病,到底意味着什么?
其实我没有糖尿病,所以我也不能很准确地说出糖尿病人的心声和感受。
我只知道,他们患上糖尿病后,在自己家人面前,在微信朋友圈,是不敢发出这样的疑问的。
只有在陌生的社交平台上发一发,当做一个倾诉发泄的窗口。
在自己实际的社交圈子,尤其是年轻人,或许正过着 “隐糖”的生活。
很多人以为的糖尿病,只是血糖高,吃药打针就降下来了。
殊不知,他们是要打好多好多次的针,吃好多好多的药,
甚至是要吃一辈子,吃到进棺材的。
有时候我们躺在绿色的大草坪上,看天上飘着的好多多的云。
我们看到的是一片片美好的景色,身心受到滋养。
而糖尿病患者,需要每日重复着吃药打针,测血糖,甚至有些人害怕针,在每天无数次的小小害怕中,重复着自己的无奈和心酸。
或许,你会说:我看到的很多糖尿病患者,跟正常人一样的吃喝,心态蛮好的呀。
心态好只是一种表象。
可能好心态的他或她,也曾经经历了无数次的辗转那测,初诊糖尿病的心慌马乱,对并发症频发血糖波动频频的束手无策。
心态好的人,是被爱滋养长大的。
或者本身他就是有爱的人,或者在控糖路上,遇到了一群有爱的人,共同滋养前行。
因为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做到完美的人格和心态。
对大多数人来说,人们都更加亲近美好,健康,美丽,多金,权利。
对于疾病,生出的可能是感叹,惋惜,多出来的同情心,
或许也是糖尿病患者所不屑的。
他们更加需要的是平等的目光。
其实,今天这篇没有特别多的字眼讲啥我们如何控制血糖,如何去吃,血糖更稳定啥的,更多的是从疾病本身去思考自身。
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自身的线下的身体状况,也无法改变周围的环境,甚至是社会环境,我们能有的是去学习,努力把血糖控制好,就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虽然,努力可能与期待的不一样。
从确诊糖尿病的那一天起 , 即使非常努力的把血糖控制 好, 那么在 几十年的时候,我们 仍然有可能会出现各种糖尿病的并发症 。
糖尿病就像 “ 温水煮青蛙 ” , 温暖的环境让我们没有动力去蹦跶一下。
有医生说过:
在糖尿病发生 5 年后 , 糖尿病肾病就会陆续开始出现 , 一开始只是蛋白尿 , 你虽然没有症状 , 但它会逐渐消耗你的身体直到 20 或 30 年后 , 你肾功能完全衰竭需要透析 。
还有路上你看到的残疾人,你可能以为他只是出车祸意外失去了双腿,可能真正截肢的原因是在于高血糖。
并发症的发生,就像一列火车,抑或是一列高铁,一直往前。
都没有不舒服 , 或者是并发症发生的时候,因为感觉灵敏度下降或者正在完全失去,根本都感觉不到不舒服,烫着脚了你都感觉不到。
其实这些都可以改变。
在你年轻的时候,我们学习,不仅要学习感兴趣的专业,对工作有帮助的知识,提升技能的知识,同样,有益健康的知识同样要学习。
糖尿病在早期阶段是完全有可能逆转的 , 尤其是目前刚刚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 , 通过减肥、力量运动、均衡饮食 , 完全有可能未来二三十年内 , 都不发展为糖尿病 。
2 型糖尿病的干预我估摸着跟食谱减肥的原理是一样的。
即使已经糖尿病的人通过积极地控制血糖 , 可以有 “ 破罐子破摔 ”的想法,但做法建议你“叛逆一些”。
既然这个病已经来了,不论是以 “打倒日本鬼子”把疾病当敌人的心态,还是“顺势而为”“顺其自然”的佛系心态,我都希望你花时间在学习知识和身体养生上面。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积极控糖,认真生活, 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
曾有人跟我说过: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事件出场顺序不一样,不要羡慕他人年轻轻轻就结婚了,学历不高工作却不错,也不要抱怨自己岁数不大就疾病缠身,这些都将是我们必经之路,只是有人,绕了远路,看了更多的风景。
所以不要恐慌,不要迷茫,专于当下,把跟自己的相遇的一切揽入怀中,我们一起。共勉。
爱健康,点个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