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永州有一名名叫李华的人,曾被称为“中国第一折叠人”

28年里,他的身体像被无形的手一点点掰弯,最终蜷缩成头部紧贴大腿的诡异姿势。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支技术先进且愿意帮助他重生的医疗团队,在经过四次敲断骨头的手术、22颗钢钉的重塑后,如今的李华怎样了呢?



一场被忽视的疼痛

出生在湖南永州的李华也曾是邻里眼中的“别人家孩子”。

他身材挺拔,眉眼俊朗,十几岁便跟着叔叔学盖房子,梦想着靠手艺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然而,命运的转折来得毫无预兆,18岁那年,他的膝盖突然开始疼痛,起初以为是劳累,贴几片膏药便草草了事



村里的医生诊断为“关节炎”,开了一堆消炎药。

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症。

强直性脊柱炎,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是一种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关节的慢性病。



轻则腰背僵硬,重则脊柱融合成一根“竹节”,终身无法直立。

而李华的病情却比医学教科书上的案例更极端,他的脊柱在病魔的蚕食下逐渐弯曲,像被折叠的纸片。

25岁时,他的腰已弯成90度,30岁后,他的脸几乎贴到大腿,呼吸、进食都成了酷刑。



李华回忆道:“那时候,我眼前只有自己的膝盖。”

从此李华的世界被压缩成一片昏暗的缝隙,母亲背着他辗转全国求医,而得到的答复却始终如一“太晚了,治不了。”

更有有医生直言:“回家准备后事吧。”



但李华的母亲却不愿意放弃儿子,她仍然坚持医治李华,也正是母亲的坚持,才让李华重获新生。

母亲的脊梁背起儿子的“折叠人生”

在李华蜷缩的视角里,母亲罗桂花的白发一年比一年刺眼。

从40岁到70岁,这位农村妇女用佝偻的脊背撑起了儿子的“折叠人生”



她背着李华挤火车、睡医院走廊,甚至徒步几十公里寻访乡间郎中。

最艰难时,李华的肚脐因长期挤压溃烂流脓,她每天跪在地上为他消毒换药,一跪就是十年。

“妈,别治了。”李华曾无数次哀求。



但罗桂花总是抹掉眼泪,咬牙坚持:“只要我活着,你就得活着。”

为了省钱,她一天只吃一顿饭,为凑手术费,她凌晨四点起床扫大街。

有邻居劝她放弃,她却说:“他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怎么能看着他死?”



这份执念,终于在2019年迎来转机。

病友群里的一条消息,让母子俩连夜赶往深圳,那里有位名叫陶惠人的脊柱外科专家,或许能创造奇迹。

在刀尖上跳一场生命之舞

深圳大学总医院的诊室里,当陶惠人医生第一次见到李华时,倒吸了一口冷气。



陶惠人坦言:“他的脸与大腿仅隔1.8厘米,气管被挤压成细缝,连麻醉插管都成了生死考验。不做手术,他活不过半年,但做手术,可能下不了手术台。”



面对这场“教科书外”的挑战,医疗团队制定了四步走方案:

第一步是截断髋关节,先用锤子敲碎粘连的骨头,硬生生撑开30厘米的生存空间。
第二步是重塑胸腰椎,摘除严重变形的椎骨,植入钢钉矫正弯曲。
然后是置换人工关节,让李华萎缩的双腿重新支撑身体。

最后的手术是颈椎重建,需要在密布神经的区域打入22颗钢钉,稍有不慎便是终身瘫痪。



每一场手术都像拆解一颗定时炸弹,第一次截骨时,医生们抡起锤子敲击李华的股骨,手术室回荡着令人心悸的“咚咚”声。



第三次手术中,李华突发腿部血栓,陶惠人带着团队连续奋战9个半小时,从死神手里抢回生命。

而最凶险的颈椎手术,22颗钢钉毫米级精准植入,稍有偏差就会切断神经



“要么生,要么死,我赌命。”被推进手术室前,李华对母亲笑了笑。

而门外的罗桂花攥着佛珠,念了整整28遍“菩萨保佑”。



从“看到膝盖”到“看见大海”

2020年夏天,李华终于能平躺在病床上。

当28年来第一次仰望天花板时,他盯着雪白的天花板哭了整整一小时。

四场手术、22颗钢钉、四次断骨重生,这些冰冷的数字,换回了一个温热的人生。



如今的李华,身高从90厘米恢复到1.7米,能自己洗脸、吃饭,甚至帮着母亲打理小卖部。去年秋天,他第一次去看了大海。

咸湿的海风扑面而来时,他忽然想起少年时盖过的那些房子:“原来天可以这么蓝,世界可以这么大。”



母亲罗桂花依然守在他身边,只是不再需要背着儿子奔走了。

她的背更驼了,但眼里有了光:“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着他走在我后面。”



李华的故事震撼了无数人,但鲜少有人注意到另一个细节,为他主刀的陶惠人医生,曾在十年前拒绝过类似病例。

陶惠人说:“那时候技术不成熟,我不敢拿患者的命冒险。”



而如今,中国脊柱外科技术已跻身世界前列,让越来越多“不可能”正在变成“可能”。



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奇迹,它不只关乎一个人的求生意志,更依赖于一个时代的医疗进步。



从李华的22颗钢钉,到医保谈判让天价“救命药”降价入保,再到罕见病诊疗体系的完善,每一个绝处逢生的故事背后,都站着无数双手“医生的仁心、家人的坚持、社会的托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