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游

再忙的打工人也有抬头看云的时候,再疲惫的灵魂也无法拒绝一本书带来的诱惑和安慰。《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是冯强新近出版的诚意之作。他从绘本“读”和“写”的视角出发,强调创意写作中写作者感受、感知和感通能力的培养,注重心灵的体验与奇遇。


《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绘本故事读写七讲》

冯强 著

大雅|广西人民出版社

无邪的感觉、感受最是可贵。冯强在书中发出疑问:“你可以在一棵树下停留多长时间?”这种发问来自孩童的天真感。对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来说,如果对日常的生活不敏感,对平凡的事物没感觉,一棵树是多么平常。近日谢冕先生的一段小视频曾引发热议,他提出青年诗人要天真,不要深刻。其实在2014年《中国艺术报》就推出了他的访谈,题为《我们今天的诗人缺少什么?》,他主张诗人“就是要用天真的眼睛、天真的心灵去观察去拥抱世界,所以孩子是最天然的诗人”。孩童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有着天真的好奇心,这种好奇使得他们比历尽世事的成年人有着更活跃的感受力、感知力。他们对周遭的一切都非常的敏感。与谢冕的诗观类似,冯强也在新书中强调绘本故事读写应注重调动“美的感受”。冯强通过对《活了100万次的猫》《你看见了什么?》《绅士的雨伞》《月下看猫头鹰》等经典绘本的解读,强调“‘感受’到某个东西比‘知道’某个东西要重要得多”。这是他从事10年之久的创意写作教学得来的经验之谈。他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大学生对于写作有种天然的畏难情绪。他们无法从琐碎的生活中发现美,对很多周遭发生的事情已经失去了感受力,因此无法开始自己的写作,或者最后呈现出来的作品并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可见,冯强从绘本读写的视角呼唤美的感受力、感知力,呼唤心灵的重新萌动,也是从源头上试图解决创作写作难点的一次尝试。

被誉为好莱坞编剧宝典的《作家之旅》《编剧的艺术》等书无不强调写作技艺的重要性,而《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一书另辟蹊径,从现象学、心理学、写作学等跨学科视野,立足唤醒写作者的心灵和感受,唤醒人的身体,具体来说是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和听觉。冯强在分析绘本《爸爸带我看宇宙》中比较了两种不同的视角,一是儿子的感受视角,二是爸爸的知识视角。感受的视角,是用身体去感知和体验,用身体丈量大地、花草和宇宙。知识的视角,是客观经验和主观经验的自动生成,是多次操练后的熟能生巧。知识的积累确实很重要,知识意味着能够快速对事物命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就像《爸爸带我看宇宙》中爸爸和儿子对星星的不同看法,爸爸解释为星座,儿子则认为星星就像客厅里乱飞的灰尘。

冯强竭力主张在创意写作中写作者应重视生命感受,但他也不排斥技术。他在书中将两者结合,并命名为“生命技术”。在这本书里,“生命技术”达24条之多。在谈及“所见”与“能见”的问题时,冯强指出不同的人所处同一空间,看到的一样,但是能抵达他们内心的却是不同。“所见”不是“能见”,人只能看到他们内心愿意看到的那部分。这也就说明了人所能看到的大同小异,但是表达的却是那么不同。他强调打破原来的行为、思维定见,这样能看见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景象。仅仅依靠观看还是不够的,冯强立足调动身体的器官,去触摸、去闻、去尝,并将这些感受呈现在写作中。可见,这些创意写作的主张与写作的技术并不相悖,只是更注重生命感受与技术的连通。

冯强在书里强调人的感受、感知、感通,他尝试打通创意写作的“关窍”,唤醒一朵云,唤醒一个沉睡的灵魂。在工具理性空前猛烈的今天,在“文学已死”言论甚嚣尘上的当下,在人工智能已来的世界,《眼睛只能看到心愿意理解的事》认识到了人的情感、生命体验的重要性,这尤其宝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