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
《从零开始写故事》
叶伟民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笔记软件:搭建个人数据库
在近10年时间里,我积累了满满两个硬盘的文档文件,但常打开者却寥寥。文件夹开了一个又一个,层层叠叠像海底寻宝。由于搜索不精准、放得太深或记忆偏差,很多精心收藏的文档再也找不着了。
直至笔记软件出现,我才看到改变这种 “折损式”的材料整理方式的可能。当时,智能手机已经开始普及。我不用再随身带着小本本,一个笔记APP就够了。首先,再海量的资料也能归一(一个数据库),极大地减少了散失。其次,多设备同步,可以手机收集电脑整理。不过,除此之外,最让我得益的,还是其精准的搜索能力和分类方式。
前面我们说过,卡片才是材料整理的王者。笔记软件的底层逻辑就与此类似。一篇笔记就是一个卡片,它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句话。由于是电子资料,可以按照搜索或排列条件对它们进行重组、抽取、关联。
有此基础,材料的标签化也就水到渠成了。于是,标签与文件夹搭档,成为笔记软件里材料整理的两大支柱。就像班里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分两大组,这个 “组”就好比 “文件夹”,属于基准层面的划分,强分类弱关联;而 “身高超过160厘米”这一条件,又能圈出部分人且横跨两组,“高于160厘米”就是标签,属于关键词式的提炼重组,弱分类强关联 (如图10-4所示)。
分类与关联,两者优势互补,共同在信息孤岛间架桥修路,打破壁垒。只有这样,材料才能联结成网,调用时也才能信手拈来。久而久之,我们便有了个人数据库,相当于给大脑装了 “外挂”。如你所料,我转移了阵地,将材料搜集、归类、整理甚至写作都集中在笔记软件上。多年来,我已经积累了上万张知识卡片。这些经我筛选、分类、编辑、打标签的素材,让我越来越摆脱搜索引擎。例如,我要写一篇关于 “作家书房”的文章,只需打开笔记软件,搜索“作家+书房”,再辅助以 “作家创作习惯”的标签,相关素材就出来了。料足了,文章自然水到渠成 (如图10-5所示)。
目前市面上的笔记软件,整理逻辑都大同小异,选择也很多。像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OneNote、Notion、Obsidian、为知笔记等产品都已相当成熟。当然,不同工具的使用也有诸多学问,因非本书主题,这里就不再详述。我们只需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要嫌麻烦,花点时间学习摸索,哪怕改变一点点,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率提升。
明晰了整理的本质和工具,我们就能驾驭材料,一览众山小,而非埋头闯迷宫。然而实操中,材料可不是个安分的主儿。它不会规规矩矩地等你光临,而是分散的、流动的、变化的……你稍不留神,就会遗漏诸多细节和信息,或自我欺骗,整而不理,最终导致做了大量无用功。
例如,一沓复印件、三份报纸、五封电子邮件、十多条短信、一本相册、一段30分钟的视频,都是材料,只把它们悉数搜集就够了吗?很显然,这和把肉菜往冰箱里码得整整齐齐,但就是不上砧板、不下锅一样,它们永远无法变成其他东西,最终只能带着营养精华烂去。
因而,材料整理是强实践的活儿。我们要从各种介质、形态中识别、捕捉它们,使其化整为零,颗粒归仓。
四种类型,四种策略
无论采访还是案头搜集,也无论材料披着多少马甲,最终我们得到的无非四类材料:
(1)电子文件,包括本文格式 (Word、TXT等)、PDF格式、网页、电子书等。
(2)纸质材料,包括书籍、手写笔记、打(复)印件等。
(3)图片,包括实体和数码照片。
(4)音视频,包括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
这四类基本涵盖了日常材料形态,且能相互转化。例如墙上的告示、老人机里的短信,总不能私自拿走,把它们拍成照片就好了;还有珍贵的旧信件和老照片,扫描件更有原汁原味的感觉;如果需要情景再现或讲述,利用视频则可尽收眼底。
这四类里,电子材料是首选,它一是零负担,再海量也不增一克;二是前文提过的易搜索、易重组等优点。因此,如果采访对象给我实体材料,我会先请他提供电子版。如果没有且无法通过扫描、翻拍等转化,我才把实体材料带走。
音视频因为不直观且无法搜索,所以转化为文字很有必要,用智能录音笔即可解决。此外,OCR软件或笔记APP自带的文字识别功能,也能将书页、打印件转换成可编辑的文本。
一番操作下来,四类材料即可合并同类项为电子材料和实体材料,大大简化接下来的流程。
想要写作却无法坚持下去?
不知该怎样系统地学习写作技巧?
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写出爆款故事?
你身边的写作教练——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故事写作营”
为你准备了一年的写作计划
携手几大头部写作平台
带你从写作入门直到作品发表
订购「故事写作营年卡」
选购创意写作指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