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不辞而别》由te editions出版

混乱中,我们轻易就被惊奇——美国人丧失了一个中国制造的社交平台使用权,从TikTok转场小红书,进入中国网民的社交视野,接着政策一变,又即刻消失;韩国人慕名上海网红街道的体面生活方式,飞到安福路等街区拍照打卡,发布在Instagram上。局外与错位感正成为普遍感知。抖音上六旬县城老太用英文唱着披头士乐队的歌,小红书算法推送着各国年轻男孩寻求中文教学老师——原本由地理与传统文化构建的身份认知差异正以全新方式改变着每个人,戏谑也好玩。我是谁?这个问题推动着意识哲学及神经科学的进步,也不断挑衅着艺术家如何真正进行自我表达。

纽约、东京、泉州、北京,艺术家蔡文悠在不同城市出生、求学并成长,为我们诉说一个旅居世界的中国艺术家如何踉跄着完成身份认知。我们给出蔡文悠一个主题——对身份及家乡、城际跨越的思考,她基于此推荐了五本书。


图片收录于《不辞而别》

以下为蔡文悠自述


纽约的人来自各种不同背景,无论怎么奇怪、荒诞,都无所畏惧地展示自己。我小时候总想跟别人一样,害怕成为异类。90年代移民到美国,华裔同学家人都是做正常职业,我作为亚洲小女孩,很难跟同龄人解释父亲艺术家的工作,显得格格不入,产生的孤独感甚至笼罩了童年和青春期——这也是后来我坚持做“创作者社群”的潜在原因。

5岁搬到纽约,由于父母不会英语,我要充当英文翻译,包括帮全家人买车票,跟工人或服务员沟通,开家长会时也要充当父母的翻译,不得不早熟。我渴望跟志同道合的人交流,2016年,我在纽约创立Special Special实验创意空间,它一方面是个办活动的场所,是商店,同时也促成一些创意合作。去年我创办了社区杂志《4N》,它颇具讽刺意味,呈现留美艺术家面临的获取“特殊人才”签证的困难。通过书中的内容和后续的活动,我们希望大家会对办理身份所需的文件,移民律师的费用有些了解。



《4N》第二期


父母都是泉州人,我其实从小就会回老家看望祖大家庭的成员,但直到我的书《可不可以不艺术 》问世后,我才从读者那里得到反馈:尽管我从未在中国生活过很长时间,但我的闽南观念很强。2015年,阿太过世,我们一家订了当天机票飞往泉州。闽南的习俗要求遗体要见过至亲后才能入棺。所以遗体会停在屋里三到五天,亲友们纷纷在此上香。


为祖先烧一本《不辞而别》,2024

当时是我第一次参加闽南葬礼。闽南公共化的葬礼声势浩大,诸如选烧紙紮,出殡的“一条龙”繁杂流程等习俗,对我来说都很新鲜。老人一个一个走,我每次都再一次拍葬礼过程。我在这种“热闹”中鼓起勇气面对并理解死亡。后来把六年多里的四场闽南葬礼整理在摄影书《不辞而别》中。

在罗德岛设计学院读本科时,我去了罗马留学一个学期交换,研究生又在伦敦,所以西方的文化语境在我身上重叠,也常让我困惑自己到底是谁。切实了解更多闽南当地民俗风情、家族谱系后,我逐渐找到了文化支点。


我第一次参加葬礼是在 2012 年我姑丈的母亲在日本的葬礼上。我以前从未参加过,我害怕看到一具没有生命的尸体会让我感到病态。葬礼中,我不知道该期待什么,也不知道该如何表现,感觉很尴尬。恰好在东京买了一台新相机,所以我就在现场拍照片,以此来为自己创造一个角色。葬礼结束后,全家人都对我记录葬礼过程表示感谢。多年来,我回顾这些照片,对葬礼仪式的复杂性和美感到敬畏。

2024年12月在日本进行的“Minnan Exit”展览现场,一件影像作品播放着《不辞而别》被烧掉的过程。烧书是被送葬时大量燃烧纸扎的场景启发。我外婆去世之前很想看我的新书,但是没人拿给她看,因为是关于葬礼的题材。我在外婆去世49天入土时,把书烧送给了她,也同时给其他在另一个世界的长辈。

这些年拿着相机,我处在outsider(局外人)状态观察着,发现文化之间的交融是必然的,但根上的东西不会变。2015年出版的回忆录《可不可以不艺术》里有我跟身边人留下的记忆。很多人说从里面看到了家庭的亲密感,特别“闽南”。



From Here to the Great Unknown: A Memoir

作者: Lisa Marie Presley / iley Keough

如果说猫王是摇滚的神,那么他的女儿Lisa Marie Presley 无疑是这座神庙的守护者。她与父亲Elvis之间,既有音乐的血脉传承,也有无法避免的巨星阴影。Lisa Marie 的一生,是一场对自我的追索,也是一场与家族历史的角力。在她去世后,这本书以录音整理的方式,成为她与世界最后的对话。失落、摇滚、财富、毒瘾、家庭裂痕……这些好莱坞故事里最老套的关键词,在真实人生里却是血淋淋的纠葛。她讲述自己与Michael Jackson的闪耀婚姻、与Danny Keough的细水长流,以及与成瘾、创伤搏斗的那段黑暗岁月。在母亲过世后,Riley Keough承接了这段话语的传递,她不仅完成了母亲未竟的心声,还在音频里加入了从未曝光的细节。


The Motherload

作者:Sarah Hoover

现代母职,是一场持续的拉扯战。Sarah Hoover,作为艺术策展人、商人,同时也是母亲,用锐利而幽默的笔触写下自己在育儿、事业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博弈。她拒绝“完美母亲”的神话,拆解那些被文化塑造出的母职标准,并质问:为什么女性总是被要求牺牲?在她的文字里,你能看到一个女人如何在混乱中找到秩序,在焦虑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母亲方式。对于所有对于“母亲”身份感到挣扎的人来说,这是一次具有共鸣的书写。


Stay True

作者:Hua Hsu

Hua Hsu的大学时代,充满90年代的音乐、混杂身份的迷惘、关于“酷”的无休止讨论——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让这些细碎的青春片段成为遗憾的遗物。如果说成长是一场漫长的道别,那Hua Hsu用这本书记录了其中最痛彻的一次。他与挚友Ken的故事横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式亚裔文化、朋克音乐与深夜公路旅行,直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改变了一切。这本回忆录是对文化归属感的细腻探索,对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最终却只能留存在记忆中的人的深情告别。


Tomorrow, and Tomorrow, and Tomorrow

作者:Gabrielle Zevin

如果人生是一场游戏,你会如何设计规则?书中两位年轻的游戏开发者,从大学到创业,一起打造了他们梦想中的游戏世界。像素风格、代码编写、游戏机制,构成了他们人生最重要的情感纽带。在这个关于创作与爱、竞争与妥协的故事里,每个人都像是困在自己设计的关卡里,不断尝试通关。如果你曾沉迷于一个虚拟世界,这本书也许会告诉你,为什么游戏和人生一样,充满痛苦,也无比美丽。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村上春树

“长跑和写作,都不是热血燃烧,而是孤独的修行。”村上春树的小说充满谜团,但他的跑步日记却是另一种透明而坦率的书写,或许你能在这里找到他的创作秘密。每天清晨,他独自跑过街道,一步一步丈量时间、耐力和专注力。他所讲述的中心不是跑步技巧,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抵达某种属于自己的节奏。跑步和写作,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问题:你如何在平凡甚至枯燥的事物中找到意义?

编辑:马儒雅 Maya MA

图书文字:张芷琳 Melo ZHANG

设计:晓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