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开园核心区综合服务中心一楼大厅,有一个宛如“技术急诊室”的地方,这是中关村硬创空间(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关村硬创空间)设立的开放式服务窗口,专为遇到“麻烦”的创业者排忧解难。
在这个窗口,从电路板打样这种基础且关键的技术步骤,到医疗器械认证这类复杂又专业的准入环节;从独具创意的工业设计,到复杂繁琐的政策申报,形形色色的需求都能找到精准有效的解决方案。正如创业者所言:“过去创业要对接十几家服务机构,现在一个窗口就能搞定所有问题。”
中关村硬创空间的母公司——中关村硬创空间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多年来,其专注于面向科创企业,提供涵盖技术方案、工业设计、检测认证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凭借深厚的行业积累与广泛布局,在全国范围内拥有30多个实验室,构建起了庞大且专业的服务网络。
据统计,天开园开园以来,中关村硬创空间已服务天开园企业30余家,帮助不少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今年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天开园与中关村、首都科创资源合作,健全平台共建、设备共享、项目共育等机制,提高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
中关村硬创空间的“一站式”体验,正是中关村创新基因融入天开园的一个缩影。
破解科创企业“成长的烦恼”
在天开广场3号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安适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适锐)总经理倪嘉辉正端详着手中一块长约三四厘米的柔性电路板——这是他们最新研发的智能止痒仪核心部件。几个月前,这块薄如蝉翼的软板还是横亘在团队面前的“拦路虎”。
去年夏天,安适锐计划量产止痒仪,其中柔性电路板的生产成了一道难题:如何在正反两面精准焊接多个电子元器件?“柔性电路板极薄极轻,生产难度极大,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倪嘉辉告诉记者,“说实话,这个活儿不好干。”
“烫手山芋”交到了中关村硬创空间的手中。“肯定能干好!”中关村硬创空间副总经理尹晓辉信心满满。
从主任到工程师,全员齐心协力,反复沟通探讨。原本常用的机械设备,因开机成本高、柔性电路板轻薄易受机械运转时产生的气流影响导致定位不准等问题,被果断排除。最终,他们另辟蹊径,决定采用人工手焊的方式。
困难虽迎刃而解,但考虑到安适锐作为初创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帮助其节省成本,中关村硬创空间并未按照人工手焊的标准收费。“我们不单纯考虑盈利,更希望切实帮助这些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减少困难,让好产品得以顺利呈现。”中关村硬创空间运营部的项目对接人王津表示。
如今,双方已达成多次合作,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信任,也让安适锐的创新产品顺利推向市场。倪嘉辉感慨万分:“中关村硬创空间就像我们创新路上的坚实依靠,他们勇于挑战难题,还毫无保留地投入资源,帮我们把天马行空的想法一步步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
共同创新的“合伙人”
科技服务机构是科技创新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在天开林源(天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天开林源)总经理张峰看来,他们更是共同创新的“合伙人”。
2023年6月,还在试运营的中关村硬创空间迎来了来自天开园的另一位重要伙伴——天开林源。作为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结合心理健康评估的科创企业,天开林源掌握的心理评估相关技术,以脑机传感交互为基础,融合VR(虚拟现实)技术,能准确读出受试者在不同情景下的脑电波波动,进而分析其心理状态,相比现在普遍使用的传统量表方式准确度大大提高,在疾病诊疗预防、职业安全等领域前景广阔。
然而落地天开园后,配套硬件开发却成了天开林源前进路上的一道难题。这套全新且复杂的系统需要前端硬件的强力支撑,市场上却找不到现成的产品,自行研发不仅成本高昂,结果也难以预测。
张峰四处奔波,多次联系其他地区硬件研发机构,却屡屡碰壁,直到通过天开集团,对接上了中关村硬创空间。
张峰提出“从无到有设计一款新硬件”的需求,正好契合中关村硬创空间的专长。从最初仅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做一个头盔,搭载VR软件”,到中关村硬创空间的专业团队精心规划,匹配相应芯片,进行外观设计和工业设计,还增加了电子围栏防盗功能。这一系列操作,让原本抽象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产品方案。目前,第三版方案已顺利完成,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样机生产,这让张峰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共同研发硬件的过程中,我们双方常常能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后期的小批量生产,肯定还会继续合作。”张峰说。
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
中关村的创新基因,正逐渐深入天开园的每一寸土地。
前不久,好消息传来,天开中关村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项目落户天开津南园,预计今年一季度投入使用。中关村运营团队将通过积极对接中关村科技服务资源,如股权投资、科技金融、上市辅导、知识产权、科技服务、产教融合、国际合作等,构建全方位的产业服务体系。
如何破解关键技术“痛点”,消除产业发展“堵点”?中关村也带来了自己的“方法论”。
上个月,首场中关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走进天津系列链接活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场活动在天开园举行。活动中,中关村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生态链发布仪式成为全场焦点,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性能芯片测试验证平台等6个服务平台的发布为天开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让越来越多优质创新资源和多元创新主体加速向这里集聚。
当中关村的创新基因“刻”进天开园,创业者感受到的是京津冀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后带来的“乘法效应”。倪嘉辉的感受颇具代表性:“过去创业事必躬亲,现在走进天开园,周围都是同行者。”在这里,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着科技创新的发展。
科创“一粒种”,催生发展“一片林”。借鉴北京中关村的成功经验,天开园正全力打造“类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大力引育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资源,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让创新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天津日报记者:胡萌伟)
来源:天津日报
审核:郦陈雪
编发:马 凯
素材整理:吕昕洺、施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