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誉锦

(中国传媒大学)

春节期间同家人去了广西某地旅游,天气温和而风景秀美,春节期间人流涌动,我走在小吃街上渴望寻找一些当地的菜馆,却发现大部分餐馆都是川菜馆。我们在这里待了两天已经有好几顿都吃川菜了,在街上走走停停,最终走进一家至少没把“川菜馆”写在名牌上的餐馆,茶余饭后和老板闲聊发现她也是四川人,厨师则是东北人和内蒙人。酒饱饭足后,吹着海风走回民宿,那是有着吊椅秋千、垂着芭蕉的小院,和留在那里的房东交谈之际发现,他们也不是广西人,而是湖北人。那里租电瓶车出行正好方便,老板推荐了一个人选,发现租车老板是湖南人,总之好像没什么广西本地人。当时候我心想:我是来感受广西风土人情的,怎么全是外地人呢?随即我又想到,既然进行旅游业的都是外来居民,那旅游业真的能够造福本地居民吗?

从外地来的“本地人们”

这种因旅游而移居的人群叫做旅游移民,旅游移民内部细分种类有好几种,最主要的是两类,一类是因为宜居性而移民的,另一类是在旅游业中务工的人员。旅游移民的现象并非新事,也绝非特例。最先开始,也最为明显也最先引人关注的旅游移民地是丽江和大理。人们走在街上,看到的是本地人未必爱吃的小吃,看到的也都是已经进行大改大修的礼品店。但这种现象并不是只有人流量大的旅游地才会出现,一些人流量较小的城市和地区也会有类似的情况。

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本质是市场的驱动。以我曾经了解过的北京郊区民宿为例,在同一片区域当中,引入外来资本的民宿的营收效果比当地居民个体户运营的效果更好。从供给方来看,外来资本更了解市场需求,也有成熟的运作模式,比如外来的资本考察过更多的民宿情况,了解什么样的名字和装修风格能够更加吸引旅游者;同时他们也完全清楚旅游者想要体验当地民风的心理,因此也会根据当地的特色对装修风格进行调整。更大的民宿经营者会进一步运营连锁的民宿,而这些连锁民宿之间又有差异化的风格定位。

这里所说的外来资本除了大型的旅游企业还有小型的个体户。个体户在做出定位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比如餐馆中厨师会做的菜系种类等。有些饭店属于家庭式的经营,最拿手的也就一种菜系的做法,一次我们去吃的饭店就是这样的经营模式。此外,不仅是定位上的差距,旅游者们进行民宿和餐馆选择时,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互联网,因此一个民宿是否会用网络推销自己,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懂得网络营销手段的民宿和餐厅也会被迫落于下风。

旅者的“凝视”与变味的节日

所以我意识到:如同我们一般的旅游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去体验民风民俗呢?这一点并不好从普遍上确认,但可以从自身上反思。

这个问题在很早之前就由社会学家约翰·乌里(John Urry)在其1990年的著作《旅游的凝视》中就有讨论。他探讨了旅游者存在一种“凝视”,即如何通过特定的视角去观看、感知和理解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在旅游产业的影响下,旅游者的视角和体验被构建和塑造。

这并非单纯的观看,而是一种受到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的观赏过程。旅游者的目光往往是“消费化”的,即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文化和人群在他们的眼中并非完全是自然的,而是通过广告、市场营销、社会想象等层面“构建”出来的。而到最后,这也会衍生成为一种地方性的表演成分在里面。

其实对于旅游者来说,体验民风民俗只是旅游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在于休闲娱乐。人们暂时的逃离繁忙的工作,希望去享受和体验新的生活,这样的想法本无可厚非。但是市场的逐利性必然会导致许多热门旅游目的地通过共同的文化符号、景点和活动来满足游客的需求,不论是对于某个地区的想象,还是对于休闲的追求,这也可能导致目的地丧失其独特性和多样性。

旅游业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商业化了节日,春节对旅游地的部分居民而言,与其说是一个传统节日,不如说是一个黄金周。比如当时我们乘船出海时船长说他昨天一共出了九次海,赚到了很多钱。“要是每天都能这样就好了”船长说到,随即他想了想又说到,“算了,那样大家都来做这个了,生意也不好做了。”

假期赚钱背后藏着许多的不得以,他们渴望着通过赚钱过得更好,也却因为赚钱错过了过好日子的时候。在我们返航的时候,船长看着远方的大海说到:“明天再干一天就休息吧,真是有命赚钱没命花钱啊。”


旅游移民的融入与再造

对于旅游移民的探讨,还有一点在于这些旅游移民是否能够融入当地的社会网络之中。笔者在这短短几天内难以完全感知出来,之后翻阅了其他的学术文献发现,旅游移民,尤其是其中的旅游劳工确实会存在一定社会关系上的融入困难,但是却会对生活的土地产生依恋。与所见相似的是,民宿老板虽然不是湖北人,但他们与本地人一样会种芭蕉,明白现在的岛上哪些小吃店物美价廉,也清楚那里的自然物候和天气变迁。餐厅老板虽然是四川人,但是他们也清楚哪里的海鲜是最新鲜的,鱼群来去的时间是怎样的。他们虽然一开始与这片土地没有连接,但是之后却在这里留下来属于他们的印记,构建了新的联系。

我想,对于他们而言,旅游业就和其他产业一样,无论是工厂还是“大厂”里,相比于本地居民,更多都是外地人在这些拥有更多经济机会的地方停留、工作。可能面临着社会网络的单一、不断被资本奴役的情况,但不论是原本出生在这里的人,毫无疑问都有在这里生活的记忆。我们可能生存于被商业异化的世界中,但我们生活的情感是真实的。

结语

从现有的信息来看,旅游业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给予当地居民实际的利益其实未必可知,而且各地之间差异化极大,我们很难一概而论。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旅游者的需求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首先,不完全正确但是直白地说,就是土地会变贵。人流量大、可以发展的潜力大,就会让人看到招商引资的机会,举个小例子,经营民宿的老板可能不是本地人,但是房子是本地人的。当然,一些本地个体户的收入也会周期性的上涨。除此之外,还有可能带来一些隐性的好处,比如能够拉动人才引进,提升地区知名度以便招商引资。但同时,也会造成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导致环境污染、文化丧失和社会矛盾。目的地在追求游客数量的同时,可能会忽视其自身文化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