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抗战,中国涌现出无数激动人心的篇章,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次正面战场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是国民党部队浴血奋战抗日的华彩。
1938年,台儿庄战役发生在山东枣庄台儿庄,中国军队经过多轮苦战,击退日军,取得胜利。
其中有无数英雄故事,也有很多牺牲者的壮烈事迹。这次大捷给中国人民的抗战注入一针“强心剂”,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得到极大巩固。
建国后,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广西电影制片厂,牵头拍摄《血战台儿庄》。
当时,很多战役亲历者还在世,影片拍摄者为了还原当时的真实景象,采访了许多老兵,其中参战主要长官李宗仁的秘书程思远,更是提供了非常多的详尽史料。
程思远曾是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秘书,在国民党军届政界任职,在多地工作。解放战争时,他参与策划反蒋,助力李宗仁当上国民代总统,后以李的私人秘书身份四处奔走,推动和谈。
解放后,程思远移居香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近十年时间,他五次赴京北上,两次远赴欧洲,为李宗仁回国牵线搭桥。
1965年,程思远陪同李宗仁一起回到大陆,他是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程思远可以说是《血战台儿庄》的特殊顾问,他作为此次战斗的参与者,不仅丰富了战役细节,还特别强调,电影应公正地体现国民军队的勇气,还有他们的牺牲精神,这样才是真正基于事实的创作。
当时,人民对国民党军队的误会有点大,总觉得抗战中,国民军队肯定也是吊儿郎当,应卯一样,这样的固有脸谱化的塑造,不符合事实。
影片完成制作后,所有人都期待它能尽快公映,没想到却被相关单位否决了,需要慎重考虑。
这样一部非常好题材的电影,不能出现在公众眼前,原因就是,这部片子有很多对国民部队的正面塑造,这有可能会引起大家的议论,关于国民党的任何讨论,当时也属于敏感话题。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上级领导决定对电影进行修改后,再行上映。
眼看着大家的心血就要打水漂,程思远站出来,先是邀请相关部门的人去看电影,然后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这部片子都来源于事实。
程思远维护这部电影,因为电影公正地呈现了国民军队的表现,高度评价这部片子,他说这部片子高度还原史实,真实地展现了台儿庄战役的荣耀和悲壮,凸显了中国军队在最艰苦条件下的英勇斗争。
程思远认为,《血战台儿庄》不仅仅只是一部抗日电影,也是抗日历史的真实再现,这部片子上映的话,能消除大家的偏见,有利于民族团结。
在程思远的坚持和努力下,领导层逐渐意识到这部影片的历史价值,决定重新审视这部片子,认真倾听程思远的意见。
经过多轮沟通和讨论后,《血战台儿庄》被允许在全国范围内公映。台儿庄战役胜利49周年,《血战台儿庄》成功上映。
影片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观众反应热烈,蒋经国在台湾看了这部影片后,也盛赞他们没有抹黑国民军队,表达了对国民军队正面抗日的认可,这部片子也被认为是推动两岸改善关系的前奏。
这一切,和程思远的不懈努力分不开,他积极推动影片公映与宣传,也是他对历史真相和民族团结的深思,让我们能从影片里,看到真实的历史,让大家了解历史真相,引发思考和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