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橙照说情感 素材:传闻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1936年10月25日的下午,武汉细雨绵绵,秋风习习。在武汉市区一座豪华的宅邸内,新上任的湖北省政府要员、年届五十六的杨永泰正打算前往日本驻汉口领事馆赴约。按他平日的习惯,外出必定会穿上防弹钢夹背心,但这天却因看见一只老鼠从衣柜里跑出,觉得不吉利,便放弃了穿戴。
少了这层保护,杨永泰走在路上总觉得心神不宁。到了长江岸边要过江时,他临时改变了计划。虽然专用轮船已经备好,他却选择了一艘载客较多的普通渡轮。
这个临时起意的决定让他多活了几个小时。
原来,对岸人群中埋伏着两个枪手陈燮超和龚伯舟,正紧盯着省府专轮准备行动。他们没料到杨永泰会混在普通渡船上,这一次行动就这样落空了。
但他们并未就此罢手。
待杨永泰乘坐奥斯汀轿车离开后,两人返回省政府专用码头,藏身于一间废弃的旧票房内。
傍晚五点左右,杨永泰参加完宴会重返码头。两名枪手见目标出现,立即冲出,快速向杨永泰连开数枪。子弹击中了他的后脑、左肩和右背,他当场倒地,血流不止。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杨永泰对身边的人说:「我早有预感会有这一天,我已将生命献给国家,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只是遗憾志向未能实现,国家的灾难却在加深。」
这起刺杀案是继廖仲恺遇害后的又一重大政治谋杀案,消息传开后众说纷纭。有人说是CC系所为,有人认为是复兴社干的,还有人指向胡汉民的亲信,或是「湖北王」何成浚,甚至有人怀疑其他政治势力的参与。
一个人的死能牵连如此之广,足见此人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关系网,也暗示着这个案件的真相恐怕永远不会大白于天下,只会成为当权者的政治工具。
据传,军统头目戴笠调查后认定是「中华青年抗日锄奸团」的爱国青年所为,暗示这是一起自发的反汉奸行动。而国民政府后来的结论则别有用心,将矛头指向胡汉民的亲信、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庐隐,明显是想借机打击政敌。
一位位居高位的官员,最终落得这般惨淡的收场,实在令人唏嘘。不过,当时朝廷内外却没人怜悯他,反倒早早给他安上了一句讽刺的预言:「杨子为我政治,万难永泰」。
看到这样的话,不禁让人思考,杨永泰究竟做了什么,竟让世人如此痛恨?
让我们从头说起——
杨永泰生于1880年,家在广东茂名高州,家境殷实。他自小接受传统教育,十七岁考中秀才。到了二十岁,他没有继续走科举这条路,而是选择进入广州高等学堂深造,随后又转去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开始系统学习西方现代知识。
谈起年轻时的这个决定,杨永泰总是很自豪。他后来说:「那时我就看出科举这条路走不通了,年轻人要想有出息,必须接受新式教育」。
事实证明杨永泰很有眼光。1905年,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许多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顿时陷入绝境,痛不欲生。而杨永泰却因为这份先见之明,不但避开了困境,反而找到了一条进入政坛的快车道。
在北京政法专门学校求学时,杨永泰就看出了一个趋势:面对汹涌的革命浪潮,摇摇欲坠的清廷要想继续存在,必然会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于是他毕业后就去了《广南报》当记者,大力宣传君主立宪的主张。
他的努力没有白费。1908年,二十八岁的杨永泰凭借出众的才华和鲜明的政见,成功当选广东省咨议局议员。
顺风顺水之下,到了1912年,三十二岁的杨永泰更上一层楼,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国会议员。但当他满怀希望地到达北京,准备大展宏图时,才发现这条快车道的尽头也是死路。
当权的北洋军阀只想让武将掌权,根本不让国会插手。1914年春,手握大权的袁世凯为了扫清称帝的障碍,直接废除了国会。杨永泰无可奈何,只得南下上海另谋出路。
作为一个南方人,又和北洋军阀没有任何关系,杨永泰要想重返政坛有所作为,只能选择加入蔡锷等人发起的护国运动。
想明白这点后,杨永泰带着之前积累的政治资源,从上海回到广州,加入了滇军将领李烈钧的幕府。李烈钧知道他是广东人,人脉广泛,能量很大,不久就任命他为两广护国军司令部财政局局长,负责筹措军需物资。
这是杨永泰踏入「革命」圈子的起点。
袁世凯在1916年众叛亲离而亡后,黎元洪接任总统一职,国会重获新生。当时,旧国会中最大的党派已经分化为几个团体。当时的司法总长张耀曾和农商总长谷钟秀等人,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打着「研究政务、推动改革」的旗号,拉拢了一批旧革命党人组建了政学会。
那时的杨永泰在政坛上已经摸爬滚打多时,他很清楚在这个动荡的年代要站稳脚跟,必须要有强大的后台支持。政学会正合他的心意,于是他使出浑身解数,主动加入其中,最终成为政学会十三位干事中的一员。
这便是日后杨永泰被称为政学系头目的开始。
1917年,黎元洪总统与段祺瑞领导的内阁矛盾不断。到了7月,张勋被人利用,发起了丁巳复辟。段祺瑞抓住时机出兵,先赶走张勋,接着又逼迫黎元洪让位,最后以重建共和之名登上权力巅峰。
段祺瑞重掌大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为了维护革命成果,果断发起护法运动,在广州建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军政府设立大元帅一职,由孙中山担任,同时设元帅两名,由西南军阀陆荣廷和唐继尧出任。
军政府成立之初,孙中山很看重杨永泰,私下表达了希望他出任军政府财政厅厅长的意愿。
如果杨永泰是个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孙中山的邀请应该立即答应。但此时的他却暴露出了政治投机分子的真实面目。
不管是新老政学系,骨子里都是一群热衷于权谋算计、见风使舵的政治投机者。得知杨永泰面临抉择,张耀曾等人纷纷劝阻他说:「孙中山没有实权,只是个空壳,可以利用但不能追随。现在只有投靠有实力的人,才能有好前程。」
杨永泰对此深表认同,随后他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齿的选择——表面上支持孙中山,暗地里却投靠了西南军阀、广东督军莫荣新。
由于受到西南军阀和政治投机分子的排挤,护法运动开展没多久,孙中山就被架空,最后愤然离去。
杨永泰之所以让人深恶痛绝,除了热衷于投机取巧,还有一点令人不齿:一旦得势,他就只顾着牟取私利,完全不在意做人的道理。
背叛孙中山后,广东督军莫荣新认为杨永泰很像条看门狗,便赏给他一个肥差——广东省财政厅厅长。
这位大员一到任,立刻原形毕露。在广东财政厅长的位子上,他的行为令人不齿:一面在管辖范围内肆意敛财,一面对待政学会的同僚也是趾高气扬,一副官老爷的嘴脸。
有政学会的元老回忆,当初政学会每月需要两百块大洋作为运作资金。杨永泰刚上任时曾拍着胸脯保证解决这笔钱,但仅仅两个月后就变了态度,每次找他要经费时总是摆出一副施舍的姿态。许多人私下都说他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这样下去不会有好下场。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越是没有底线的人反而越能得势。杨永泰野心勃勃,在财政厅攫取了大量钱财后,竟打起了广东省长的主意。
当时广东政坛群雄割据,各方势力都有自己中意的人选,杨永泰并不占优。有人善意提醒他「不要轻举妄动,得罪了那些实力派只会自讨苦吃」。
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一套政治理念:「乱世就像破罐子,只要找对缝隙,什么都能渗透进去」。
他采取的手段简单直接——用重金收买省议会。据知情人透露:「具体花了多少不太清楚,但听说有的省议员竟收了五六万大洋」。
果然,凭借这种重金攻势,他在1920年4月成功突破了陆荣廷等实力派的阻拦,登上了省长宝座。
上任之初,他信心满满,想在广州大展拳脚。但他忽视了一点:广州是南方各派势力的必争之地,这里不仅有机遇,更暗藏杀机。
不久后,粤系军阀陈炯明与汪精卫、段祺瑞勾结,率军向广州进发。此前驻守广州的桂系军阀节节败退,很快就溃不成军。杨永泰见势不妙,只得带着这几年搜刮的钱财仓皇逃往北京。
到了北京,他依然不安分。正值北洋政府重开国会,参议院要改选,他竟然打起了正议长的主意。
政学会的人劝他「现在局势不明朗,南北之争还没完,可不能孤注一掷啊」。
但他仍然迷信他那套「破罐子」理论,认为局势越乱越有机会。于是不仅押上了全部积蓄,还向老上司岑春煊借了三万大洋。
这场议长之争起初似乎在他的掌控之中,但等他把所有本钱都砸进去后,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参议会的议员们觉得竞选人选都不靠谱,干脆开会决定由各党派组建行政委员会来代替议长职权,把议长这个位置给废了。
人到中年,权势散尽,这对年届不惑的杨永泰来说,不啻为人生最大的打击。
四十六岁的他,曾经呼风唤雨,如今却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然而,他的故事远未结束。这个中年男子后来不仅东山再起,还一度位极人臣,最终却客死江畔。他的崛起之路和覆灭之因,都藏在他后来的经历中。
离开北京后,杨永泰流落上海,一度寄居在故友郑寿芝家中。但这种困境并未压垮他,反而激发了他重返权力中心的决心。
他深知自己擅长的是运筹帷幄。要想重获重用,他决定效仿诸葛亮,写一份新时代的「出师表」。
思索良久,杨永泰把目光投向了新桂系。虽然旧桂系已经没落,但新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正当权。于是他倾尽才智,写了一份详尽的策划书,为李白二人指点争霸中原之策。
这份策划书确实令李白赞叹不已,但最终还是搁置一旁。据传是白崇禧认为杨永泰为人反复无常,政治上不够可靠,担心重用他会带来隐患。
李白的冷遇并未让杨永泰气馁。他很快找到了新的机会,通过黄郛这个说客,试图接近另一位实权人物。
黄郛与那位大人物的交情非同一般。二十年前,他们就与陈其美结为金兰,曾经立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如今老三事业蒸蒸日上,正需要得力助手,作为结拜兄长的黄郛自然要推荐贤才。
黄郛向那位大人物推荐说:「杨畅卿先生才智超群,足可辅佐朝政。我的本事他都有,他的本事我有时还比不上。国家大事,希望您能与他商议。」
那位大人物听了膺白兄的推荐,起初颇有兴趣。但查看了杨永泰的履历后,态度立刻转冷。他与李白想法类似,认为此人言行不端,恐怕是通过拍马逢迎才获得膺白兄的推荐。
面对这种冷遇,杨永泰既感意外又在预料之中。经过深思熟虑,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既非诸葛亮那般品行高洁,对方也不是刘备那样仁义宽厚。要想打动对方,空谈策略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实在的计谋才行。
究竟什么样的谋略才是当时最迫切需要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