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寒假即将结束,然而作为学生家长,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孩子在学期内每逢放小长假或周六、周日时,总得有人照顾。

若父母均为双职工,那么这个问题便尤为棘手,不少家庭采取的折中之法是花钱让孩子去外面的托管班。但也有家长认为,如果自己在学生时代是个努力的人,那么孩子也会因自己的身份而受到积极影响。



一顿“机关单位儿童餐”,气到了陌生家长:我们的孩子算什么呢?

笔者曾听闻一名学生考上清华,他觉得自己能上清华是得益于家庭三代人的努力托举。如此言论,乍听之下,会让人觉得年少轻狂、自以为是。但细想似乎也有一定道理,这个孩子能考上清华,确实是因为从爷爷奶奶辈开始,家人就不断努力,使得家庭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到他这一代,上清华的条件已然成熟,良好的家境能够支撑较大的教育投入。孩子来到北京上学,凭借北京户口,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那么一些家长在学生时代勤奋学习,毕业后进入机关单位工作,他们的孩子能享受哪些福利呢?有家长晒出一张照片,孩子放假期间,单位专门为员工子女提供了一个儿童活动区域,员工可将孩子带到单位,有专人看管。

午饭也可在机关单位免费解决,甚至有孩子吃完饭后告诉家长,认为单位的饭菜比学校的还好吃。原本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分享,让人觉得入职大公司确实不错,哪怕考试筛选严格也值了。有些网友却在千里之外酸了起来。



有人说:“难道只有你们单位的孩子是孩子,我们老百姓的孩子就不是了吗?”还有人问道:“这钱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有的网友无情地拆穿了这种疑问背后的幼稚逻辑,明明都是孩子,可有些家长没有为孩子争取这样的机会,那能怪谁呢?

只看到别人孩子的福利,却全然不顾家长的努力,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馅饼又不会凭空掉下来。这样的观点其实并无不妥。



就如同父母在国企工作,孩子进入国企相对更容易,这不是作弊而是机缘

此前烟草局曾流出所谓的员工亲属关系表,在一些小城市的烟草局中会发现,若局长姓某一姓氏,其手下的部分小领导和员工可能来自同一家族,这让人感觉烟草公司似乎变成了家族企业。

但有没有可能是先有一位优秀学子考入烟草局,从而为家族带来一定资源和机会,并指导后代如何备考烟草局,所以这个家族的大学生也做好了充分准备,可能自幼学习理科,大学所学为电气专业,一步一个脚印搭建起成功的道路,而非一蹴而就。



那些不服气的家长,明明自己在学生时代也可以尝试考取机关单位,又无人阻拦,且很多国企、央企对身份的考察并非十分严格,不像考事业单位或公务员那样,连政审的要求也并非过于严苛。

可见还是自己不够努力,不能归咎于他人。有些家长自己不努力,却要求孩子拼命努力以弥补自己过往的缺憾,这种想法对后代是不公平的。有此类想法的家长,不如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第一代能够考入大企业的学生。



一切从头开始,切勿急功近利、妄图一步登天。在孩子大学期间,为其做好相应规划。孩子出身普通家庭,缺乏资源和见识,那么家长是否可以协助其打破信息壁垒呢?而非将所有选择权都交给学生,让其独自闯荡摸索。否则相比那些拥有更多平台资源的孩子,他们将会错失许多轻易可得的机会。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