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

2023-2024年度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名单公布

华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帅上榜

两次赴藏支教

志愿服务时长约2400小时

参与项目获评全国典型

他用“帅”气绘就自强底色


张帅,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获评2023-2024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获颁“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时长约2400小时。担任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华师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获华南师范大学百佳共青团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广州市天河区优秀志愿者骨干等荣誉称号。参与项目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和铜奖等奖项,并入选广东志愿服务组织成长扶持行动暨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不断突破自我 敢于直面挑战

是张帅对自强的理解

努力浇灌心苗 用心传递快乐

支教路虽远

但每一步都有意义

浇灌心间的“自强”种子


“我是农村出来的孩子,我知道读书的重要性。”这是张帅反复提及的一句话。由于乡村学校英语教学的滞后性,他在三年级才正式接触英语课程。到了五年级,张帅转学至城市小学,第一节全英文授课便让他陷入迷茫。“我完全听不懂老师和同学口中的英语,回家后跟爸妈一通哭诉。”面对这一情况,张帅每天放学后就恶补英语,一点点地学,一个多月后硬是赶上了进度。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体会到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更在心底埋下了“帮助西部孩子”的种子。

2018年,张帅在成为原政治与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一员的同时,也与志愿服务结下不解之缘。本着丰富校园生活的想法,他加入了校青协,此后就一直积极投身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无论是参与校青协公益文化节、西部(山区)计划宣讲会等多个项目组,还是在校道上摆摊宣传志愿服务知识、在医院病房里陪伴少年儿童、到养老院里探望老人,都能让他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你的快乐让我的快乐更加快乐’,当帮助服务对象成功解决问题时,我会特别开心。”张帅说。


大一时,张帅第一次参与西部计划宣讲工作,也是第一次对西藏支教心生向往。“看到师兄师姐们穿着红色队服准备出发,我觉得他们酷极了!”大三时,张帅在父母的支持下报名参加支教。作为第六批援藏支教队队长,张帅在林芝支教期间,相继承担了语文、道德与法治、体育等教学任务,这是他第一次来西藏支教,“累并快乐着”是他那段时间的常态。

面对孩子们在课堂上比较内向的情况,他化身“爱提问的老师”,设计互动环节,提出很多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调动他们思考。从最开始的很少有人回答,到有人零零散散地说几个词,再到同学们开始举手抢答,大家的学习习惯在慢慢改变着,孩子们的笔记越记越好了,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活跃。“作为一名支教教师,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是幸福的。”张帅说。


当时,张帅除了要完成日常教学工作外,作为总队长的他还要组织好两个小分队的活动。但他也是第一次当负责人,有时分配任务只考虑到了单一分队的情况,有些工作安排并不合理。这时,队友就会及时给张帅提意见,一起商讨,改进工作方法。这些经历让张帅意识到:“当负责人是一个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些,多考虑团队整体,也多去包容他人、反思自己。”

两次赴藏支教

完成高原接力

始于浪漫

不止于情怀

再次入藏,一场青春的“高原接力”


沿着昂曲河从市区走到学校,站在山脚下的昌都校园里,张帅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耳边传来孩子们晨读的琅琅书声。这是他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上一次离开西藏时,他曾以为支教生涯就此画上句号。但支教的短短一学期,他还没来得及适应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没来得及多做些志愿服务活动,也没来得及深入了解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情况……“总觉得自己还能做更多。”他笑着说。

带着这份遗憾,回到华师后,他了解到了华师的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他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如果说第一次进藏支教主要是少年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起作用,那么第二次就是更加深思熟虑后的理性选择——我想真正为这里留下点什么。”


在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担任代理班主任时,早上六点张帅就要起床查寝。那时的西藏,穿着羽绒服都觉得冷,他挣扎了几次才从床上起来。“但我刚进学校,就看到有学生已经在路灯下晨读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深深震撼到了我。”从那之后,张帅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偷懒懈怠。

那段时间,在寒风呼啸的夜晚,他经常裹着厚毯子备课到凌晨。因为疫情,有些老师回不了学校,张帅和队员们就临时代课。“我先后承担了初三的化学、物理的代课任务,作为文科生,对化学物理并不太擅长,所以我每次课前要自己先学习课本,理顺知识点。遇到不懂的或者讲不明白的问题就找相关专业的同学去请教,来保证完成好代课工作。”他回忆道。


在高海拔的教室里,张帅和孩子们一起做“传染病小怪兽”科普游戏。作为华师研支团于2018年9月发起的志愿服务项目,“再见!传染病小怪兽”通过编制健康卫生绘本和开展趣味健康课堂等形式,向昌都市农牧民家庭适龄初中及小学生普及预防当地常见传染病的知识,提高防范疾病意识。“这个项目非常契合当地的需求,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团市委和支教学校的支持,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到当地的孩子们。”张帅说。


而经过两次入藏支教,三个学期的时间,张帅共教授过语文、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体育等5门学科,累计服务9个教学班,服务学生约350人,授课约520课时。这些记忆碎片,拼成了他口中的“成长必修课”:“以前总觉得‘奉献’是个宏大的词,在这里才明白,它藏在每一堂课的板书里、每一次与家长的对话中。”他想和无数援藏前辈一样,继承“老西藏精神”,立志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理想信念融入血脉。




如今离开西藏,张帅的微信里仍存着昌都孩子们和家长们的对话框。那些正在备战中考的少年很少能拿到手机,但每逢节日,祝福总会如约而至。一位学生家长常给他发消息,关心他返校读研的情况,分享他女儿的近况,也邀请他回到昌都看看。

燃灯人一路指引

沐光者传递温暖

剧中人演绎精彩

仍在探索 正是青春

“燃灯人·沐光者·剧中人”


谈及成长,张帅始终感念他在华师遇到的“燃灯人”的引领。“我觉得自己是个非常幸运的人,在不同的求学阶段都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从课堂到田野,从华师到西部,张帅感恩学校搭建的广阔平台,感谢学校的老师们授之以渔,让他在“服务西部教育、促进民族团结的大课堂”中淬炼担当。

张帅记得,在第二次入藏,来到昌都支教后的两三个月后,工作节奏的失衡让他处于情绪崩溃边缘。转机来自华师校团委老师的一通通深夜电话——没有责备,只有温暖的鼓励和经验分享。“他们帮助我解开了心结,激励我更好地完成了后面的支教工作。”在师长们的支持下,他重新梳理课程、同学生交心,与孩子们结下深厚情谊。“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希望。”


第24届研支团出征合照

当初,团队前辈的榜样也给了他勇气。几位曾两次入藏支教的师兄师姐,用行动告诉他:“高原上的故事,值得用更长时间书写。”其中,他与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伯舟的“接力”故事让他印象深刻。两人先后担任支教队长,支教期间遇到困难时张帅总会先向师兄刘伯舟请教,支教结束后他们相约一同回西藏看看。


张帅(右一)与导师(中)和同门合照

此外,张帅最想感谢的,要属他的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泽宇。读研之前,张帅表现得十分焦虑,担心自己跨专业读研基础差,也担心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入学之后,张泽宇不断肯定和鼓励他,无论是在学业方面还是学生工作方面,他都无条件支持张帅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导师曾对我说:‘读书不只要追求毕业、找个好工作,更要有收获’”,面对未来,张帅坦言,“自己仍在探索,想要继续提升自己”,但他也有清晰的方向——投身公共服务领域,将志愿服务精神融入职业选择。

张帅认为,华师的舞台足够大,关键要敢于尝试。他以亲身经历寄语师弟师妹:在“百千万工程”中触摸乡村振兴脉搏,在“青春演播厅”对话身边榜样,在学术竞赛中挑战自我……张帅说,每一位华师学子都是自己人生故事的主角,希望大家多多体验校园生活,探索自己的多种可能性,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

从追光者到燃灯人

希望更多华师人以此为动力

追求卓越 奋楫前行

每一份热爱都能找到土壤

每一次奔赴都将点亮星河

小晚已开放投稿通道

期待大家的踊跃投稿

采写丨姚佳琪 吴淑菁

摄影丨受访者供图

执行编辑刘湘媛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可以第一时间

了解华师最新资讯


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