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教育报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派出多路骨干记者深入校园、厂矿、田间等一线,倾听师生的心声,记录成长的足迹,见证教育的力量,用镜头捕捉那些平凡而又不凡的瞬间,用笔触写下那些温暖而又坚韧的故事。
今天,一起来看这些师生寒假期间坚守在科研一线的故事。
试验田里过除夕
农历除夕,在中国农业大学南繁育种基地,王乙霏刚完成一片地的玉米授粉,他请同学拍下照片发给家人,“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
王乙霏是中国农大农学院博士生,今年已经是他第4年在三亚的试验田里过春节了。海南三亚气候条件特殊,非常适宜作物的生长和育种。每到冬季,中国农大的师生都会专程来到这里。
由于去年11月的台风影响,玉米的播种期推后了10—20天,本来能在春节前完成的授粉作业随之推迟。于是,中国农大玉米中心的近百名师生春节期间来到南繁育种基地抢抓农时。
玉米授粉需要在雌穗吐丝之前套袋防止串粉,花丝吐出后用大袋套住雄穗进行人工授粉。只见学生们穿上防晒服,戴上防晒帽,把授粉兜系在腰间,在地里忙碌着。2022级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学生闫明珠今年是第一次不在家过春节,“很想家,但是能跟大家一起过春节也很开心”。连续3个春节在三亚度过的农学院2021级博士生刘晋初说:“非常想家人,但是农时决不能耽误。”
海南三亚,中国农业大学南繁育种基地,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们抢抓农时,给实验玉米授粉。学校供图
中国农大与三亚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那时,中国农大教师在三亚开展科研,产出了许多国家级的重大科研成果。2020年,为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和南繁硅谷建设,中国农大成立了三亚研究院,聚焦农业绿色发展、作物学、生物学、畜牧学与兽医学等领域,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南繁与热带农业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国际合作交流中心。
从那时起,中国农大人在三亚的教学科研按下了“加速键”。今年春节,有近百名师生因为科研任务留在三亚。
农业需依时令而动,抢抓农时就是在播种希望。“我可能属于‘天选下地人’,即使一个人在地里,我也觉得特充实。”王乙霏说,“我知道,当我们的青春绽放在除夕的试验田和实验室里,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多了一份力量。”
一位产业教授的新年期许
“完成一本电液伺服阀研发设计专著”“在学校开设伺服阀设计相关课程和系列讲座”“带出硕、博士各一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产业教授、中航工业南京伺服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科技发展部部长葛声宏的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他作为产业教授的新年计划。葛声宏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校友,已从事航空装备电液伺服阀研发20余年。获聘江苏省产业教授(研究生导师类)6年多,他总想多做点事儿,当好联通校企、培育人才、精进科研的“桥梁”。
临近春节,葛声宏专门回到学校,在液压与机电控制实验室和研究生们交流课题项目。当天,他还见到了刚毕业的博士生陈龙。“我们一起熬夜申报过项目,还一起去北京答辩。”葛声宏说,听闻陈龙已入职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他特别开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产业教授葛声宏(左一)在指导学生。学校供图
“学校里有我的一个工位,和课题组的学生们在一起,我可以经常过去和大家交流课题。”葛声宏告诉记者。他一直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液压与机电控制实验室负责人、教授朱玉川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一起带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科研院所和企业,到生产一线实习,以项目进展为期,跟进课题组和公司共同推进的技术攻关课题。
“高校的理论研究做得非常深入,我们生产研发实际中遇到的难点问题,高校实验室可以帮助进行技术攻关,实验室里取得技术突破,回到工厂还可以在生产实际中继续优化。”葛声宏说。几年合作下来,公司和课题组在航空装备电液伺服阀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很多成果成功转化并应用到航空装备重点型号中,解决了相关装备“卡脖子”技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累计有二三十名学生在公司实习,有的连续来了3个月,有的根据项目需要断断续续来了两年,“在生产线上真刀真枪做试验”。
大年初十,中航工业南京伺服控制系统有限公司研发部青年设计员江裕雷返岗工作。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就在葛声宏的指导下研究伺服阀高温漂、耐谐振等技术。“硕士第二年起,我每隔一个月左右就要来公司验证在校研究的理论能否应用于实践,葛部长一直带我,对我影响特别大。”江裕雷说,硕士毕业后,他几乎“无缝衔接”到公司工作,继续在伺服阀领域的研发之路。
作为产业教授,葛声宏不仅带学生到生产一线做项目、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相关课题组共同申报科研项目,还在学校开讲座,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选题、开题和毕业论文写作,和学生亦师亦友,工作紧凑有序。
“我们企业和学校坚持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两条腿走路’,产品研制成功了,学生素质也提高了,新年已来,希望我们未来的产学研合作更扎实、出更多好人才、好成果。”葛声宏说。
亮着灯的实验室
“早上8点进入办公室,规划课题、讨论项目、指导试验,每天忙完就到了深夜。”鲁东大学党委书记、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创新团队带头人王庆的春节假期完全被学校事务、科研工作填满。
正值春节,鲁东大学银装素裹,该校水利环境海洋实验楼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从讨论正在承担的项目到未来科研方向的布局谋划,王庆和团队成员时常在这里展开“头脑风暴”,总是忙碌到凌晨。“春节也得加班加点,工作进度一天都不能耽搁。”王庆说。
坚守科研、教学一线的30余年里,王庆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组建了我国滨海核电冷源安全领域第一个综合性工程研发机构,主持编制了滨海核电温排水监测预测系列行业标准,出版了滨海核电监测预测系列丛书,深入对接服务了我国多个滨海核电项目选址、建设、运维全生命周期冷源与生态安全保障。
鲁东大学党委书记、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创新团队带头人王庆与学生在实验室。学校供图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和“双碳”目标,是该团队开展研究的动力之源。滨海核电冷源安全研究一头连着国家战略,一头连着滨海核电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冷源取水安全是滨海核电安全的重要组成,将成果应用于服务滨海核电发展,一直是我们团队探索的方向。”王庆介绍,团队拓展了传统水利工程的研究范畴,建立了适应区域特色的“河流—海岸—海洋”一体化新型海洋水利研究体系,率先开展了滨海核电冷源安全、海水淡化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形成了温排水和浓海水监测预测、全生命周期工程冲淤预测等优势特色研究方向。
“国家需要什么、滨海核电冷源安全保障需要什么,我们团队就研究什么、琢磨什么。”团队成员的回答一致且坚定。
此外,王庆团队还与国内核电企业共建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实验室,构建了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模式,有效助力了滨海核电等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实施,为多个核电项目冷源取水工程选址、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等提供方案,为山东半岛东部滨海核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提供了深度技术支撑。
“立足学校多学科交叉、海洋特色鲜明的综合发展优势,未来我们将继续聚焦滨海核电发展面临的冷源和生态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力求打造鲁东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的特色亮点,为‘海洋强国’和‘双碳’战略提供鲁大方案。”王庆表示。
傍晚时分,节日的城市已然是万家灯火,霓虹闪烁。王庆的工作还在继续,望着窗外的星星点点,他坚信,“新的一年,潜心耕耘还会收获新成长,只需静待花开”。
去牛舍里读个“研”
不久前,江苏省高邮市卸甲镇金港村迎来一头新生的小牛犊,负责接生的是扬州大学研二学生乔子鑫和周晓洁。虽已是寒假,但作为200多头奶牛的“总司令”,他们选择坚守在牛舍。
2019年,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立了江苏高邮奶牛科技小院。该小院也是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创新团队的基地。
每天九点半,饲喂不同剂量营养添加剂;每周采奶样3次,并记录产奶量;每两周统计一次采食量……乔子鑫任务清单里的工作真不少。2023年上完理论课后,他就带着课题来到奶牛科技小院。
作为组长,乔子鑫带领4名本科生扎根奶牛科技小院。5000平方米左右的牛舍是他的“实验室”,小院隔壁就是扬大实验农牧场,他们在这里一边做实验,一边补上生产实践的课程。
在驻扎奶牛科技小院期间,乔子鑫等人先后接生了30多头小牛。此次,作为“超级奶爸”,他早已轻车熟路。“母牛产后护理非常重要。经产牛需要适当地补钙,我们要对母牛投喂钙棒、打针等。”
扬州大学奶牛科技小院学生在给牛犊做护理工作。学校供图
奶牛科技小院不仅是理论的实践场,也是面向农户的服务台。“2024年动物疫病的高发季,我们家的牛接连病了好几头。”当地一养殖大户回忆,扬州大学的学生得知情况后及时来给病牛看诊,开出天然药方——健康牛的瘤胃内容物,用微生物移植的方式改善了病牛的状况。
奶牛科技小院落成至今,一批又一批师生扎根原野,接力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推动着奶牛产业链养殖环节的创新。其中,BM1259巨大芽孢杆菌添加剂提高奶公犊生长性能,减少粪尿排放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等技术,成为科研运用到生产中的典型代表。在师生们的技术赋能下,当地奶牛养殖产业年年攀升。
“师生扎根基层,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现代生产,推进产业升级,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缩影。”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宁介绍,今年寒假,全校近3万名学生带着问题或课题奔赴祖国大江南北,在青春实践中挺膺担当。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施剑松 张晨 阿妮尔 魏海政 王琼 通讯员 刘铮 丛涛 苏腾 王娜 张运 虞璐
责任编辑|王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