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转自文艺报,作者黄桂元
《在茶热的时候喝下去》
杨仲凯 著
作家出版社
就我的视野所及,对杨仲凯的定位,很容易想起一个流行句式:律师中最好的作家,作家中最好的律师。套用句式的确好玩,也省事,但又嫌笼统含混。杨仲凯的存在具有某种个案性质,模式化类比显得牵强。他的身份,一句话确实不好说清,既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掌门人,又是天津市西青区文联、作协主席,这些都是事实。
通常认为,作家和律师的职业领域本互不搭界,属于两种活法,前者偏感性、靠想象,后者讲逻辑、重证据。但在杨仲凯的心灵天平上,两者的分量没有轻重,各具魅力,都是最爱。他曾求学鲁院,在《来来往往》中这样写到:
我在晨光中外出,也在夜色里返回。我在晨与夜之间来往,我在京津之间来往,我在梦想和现实中来往,我在文学和法学中间来往。
尽管“日理万机”,却坚持多管齐下、左右开弓,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做到了“鱼与熊掌兼得”,且从容有序、驾驭自如。
杨仲凯新出版的《在茶热的时候喝下去》,展示了一位思考者、写作人和实干家的内心真相,简言之:自律,激情,通透,达观。我对法律是外行,只谈文学观感。印象最深的是,杨仲凯的随笔四处开花,文章见于各类报纸副刊,而从不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全书收入近两百篇精短随笔,曾以“路上五百字”为专栏,发表在一些报纸副刊。这些文字并非源于他在书斋的冥思苦想,而多诞生于每日的睡前醒后、午休空当、生活间歇,以及风尘仆仆的交通周转和堵车途中,用手机录下,零敲碎打,集腋成裘。环境喧嚣,人际纷杂,节奏快速,都不会对他的写作形成干扰。此刻的杨仲凯,其思绪和灵感不是整装待发,而是整个处于被激活的动态。当你读那些文字,感觉不出有任何心浮气躁和滥竽充数,而是落笔从容、游刃有余、有板有眼,实在难得。他不会允许自己因怠惰而轻忽时间,他把时间切割成高效率的板块,那种对时间的利用近于“榨取”,他把生命的弓拉得满满,姿态却有如闲庭信步。若无对于文学写作的热爱,很难解释。
《在茶热的时候喝下去》是集子里的一篇随笔,用来做书名,隐喻了杨仲凯马不停蹄的打拼现状。
茶刚刚沏好,人就出发了,这说的是我。……茶刚刚沏好,人就睡着了,这说的也是我。
能正常地喝杯茶,这个要求高吗?此提问无需回答,或者说,本身蕴含着五味杂陈的答案。在《就那么一点点》中,作者谈到,
坚持的力量是可怕的,每天只写五百字,一年下来也能出一本散文集;一天学习十分钟英语,一年下来就可以有至少能凑合用的口语能力了。
这类朴素而实在的现身说法,与励志、追梦之类的词句无关,却使人触动、遐想、唏嘘。试想,一个人每天坚持一小时读书,最初瞧不出什么,十年下来再看,自会与他人拉开距离,形成独有的风景气候。
书中随笔,很像与众人聊闲天。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绝不拐弯抹角,故作高深。话题丛生,触点密布,多思善感,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细如游丝的心曲涟漪。醒脑,增智,解惑,小题大做,大题小做,有的只描述场景或细节,不做结论,却令人深思。我曾有过毕业离校、当兵退伍等多次经历,往往在“散伙”前,人人都在忙着各奔东西,自顾不暇,丢下一片狼藉,
这时候,偏偏有人处变不惊,你要用胶带封装物品的纸箱子,他去帮你找,你没有纸箱子,他也能帮你找……他给你拍照,在你的留言本子上写临别赠言
其实他也有许多善后事需要处理,
但他沉着,认真,有条不紊,是最后走的人,没有人来送行。
——《最后走的人》
读到这里,难免怦然心动,感慨系之。
文学作品的发生,并不排斥闲情逸致,对于杨仲凯,却几乎是奢求,他只能忙里偷闲,以碎片化的文字形式呈现于读者。随意翻书,金句俯拾即是。《来不及》《装不认识了》《拥抱感》《原味最好吃》《越椭越圆》《行百里路半一十》《所有的眼泪都是哭自己》《媛媛的猜疑》《会议的规律》等篇什,话题寻常,切口很小,却见微知著,滴水映日。
书中的另一些随笔,常用逆向思维徐徐道出真知灼见,比如
这世界没有常胜将军,不管哪个人终究会走下坡路……简单一点说,上坡,就是为了下坡,再换一种说法,上了坡,也总是要下坡来的。
——《下坡路是一种智慧》
但也无需焦虑,因为“下坡路也不一定是人生的终点”。读之令人会心。还有些文字,令人品出有梁实秋的“雅舍”味道,
亲戚聚会时,猛然发现那么多愣愣的小伙子出现在面前,在记忆里,他们都还是孩子,变魔术一般就叼起了香烟挎起了女朋友。
——《早些学会告别》
两相对照,梁实秋笔墨中散发出的更多是文人雅趣,杨仲凯的随笔则守正持中,含有“点醒”的善意。《马老的箱子》一文则是别样气象,写一位叫老马的律师,出门总要穿西服戴礼帽,手提一个比公文包要大一些的黑色箱子,样子有做派不说,那个箱子更显夸张和神秘,结果一次箱子不小心失手掉在地上,散落出来的却是一卷旧报纸和一副花镜。不失分寸的调侃,意味深长的细节,颇有小说的叙述口吻,快意而传神。
杨仲凯透露自己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且自信满满。最初我略感意外。我不怀疑他的写作把控能力,而是基于两个考虑:其一,写长篇可视为一项不小的写作工程,需要时间、精力和体力的强力支撑,这对杨仲凯而言,是很现实的考验;其二,写长篇需要作者整个身心的投入与沉浸,以保证其结构的完整、走向的统一,以及故事叙述和人物关系不会出现断裂。对于习惯了见缝插针碎片式写作的杨仲凯,如何沉浸于长篇小说状态,的确难度不小。然而,我读罢《在茶热的时候喝下去》,又有了某种隐隐期待。生活中,许多我们熟视无睹的人和事,种种习焉不察的细节,他总能找到契合点,翻出新意。用高尔基的表述,“文学是人学”,这里面包含了叙事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等诸多元素。有些人生的险峻关口,会被我等视为畏途,而在不惧挑战的杨仲凯面前,可能不是问题。
我之所以称杨仲凯为个案,还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作家,他不把讲故事当小说秘笈,作为资深律师,他拥有无尽的故事资源,选题取材却从来不是那些近水楼台的诱人官司,千奇百怪的离奇命案。他关注的永远是社会生活潜流中的种种人情世故。他深知,与“人”打交道,最直接最亲近的文体莫过于散文。小说与诗歌,可以运用不同方式自我藏匿、自我遮蔽、自我虚构、自我塑形,散文作家则更像是生存的“在场者”,以诚为本,以真为镜,传递出的个人生命底色必须具有可信度,这也是《在茶热的时候喝下去》给读者的阅读启示。
(作者系天津市作协原副主席)
有奖活动迎红包
↓↓↓点击图片进入活动链接↓↓↓
作家出版社推荐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在茶热的时候喝下去》
杨仲凯 著
作家出版社
内容来源:文艺报
作者:黄桂元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最好的伴手礼——冯骥才《过年书》火热出炉
央视开年大戏《驻站》创作揭秘:离不开文学的“母本”
新书推荐丨《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蔡崇达最新长篇小说,与万物交朋友
排版:邓 宁
编辑:刘 林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