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说起新疆,就会提到左宗棠,当年正是因为他力排众议,才让新疆重新回到了中国的怀抱。同样,提到新疆,又不得不提到一个确切的地区——伊犁河谷。
当初在收复新疆的战争中,哪怕沙俄政府狮子大开口,清政府咬紧牙关,支付了900万卢布,势必也要把伊犁河谷收回来。
伊犁河谷对新疆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新疆对中国的重要性。
还在100多年前,左宗棠就看到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如今回头去看,当年收复新疆以及伊犁河谷的举动,极具先见之明!
新疆和中国的亲疏,一直很复杂
从地理的角度出发,中国的东部是海洋,所以自古中国人就一直想向西开拓。2000多年前,中国人的脚步就踏上了新疆的土地,只不过那时候新疆还叫西域。
随着汉武帝时期彻底赶跑匈奴,中原王朝开始对西域逐步行使起了管理和统治权。但是,由于古代科技有限,尤其是地理范围上的限制,导致新疆和朝廷之间的亲疏关系一直在变动。
简单来说,就是由于西域距离中原王朝较远,如果中原王朝处于强盛时期,西域也会呈现出一片祥和安泰的场景,比如西汉时期,再比如盛唐时期,这两个时代的西域都很安宁,而且中原王朝开拓的土地面积也相当广大。
可是一旦中原王朝陷入动乱,或者是处在羸弱期,西域的一些分离势力就会蠢蠢欲动。
南北两朝以及五代十国,数百年的时间,曾经一统的中原王朝四分五裂,对西域就更是自顾不暇了。
明朝200多年,一直未能实现对西域的重新统治,到了清代初期,清王朝重新将西域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
不过,在康熙到乾隆时期,整个西域一直存在着叛乱势力。一直到1757年以后,随着准噶尔叛乱被平定,乾隆随即将西域更名为新疆。从那以后,直到清王朝末期,新疆相对安定。
综合历史因素就能看出来,2000多年的时间里,新疆和朝廷之间的远近关系一直处在变动之中,到了清王朝末期,这种变动又开始出现,只不过这次还叠加了国外的因素。
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因为列强的频频入侵,对新疆自顾不暇,此时的新疆再次出现了分裂割据势力,这个势力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存,随即向当时的浩罕汗国求援。
一个名叫阿古柏的军阀随机带兵进入新疆,这股分裂势力先占领了现在的南疆地区。到了19世纪70年代,又越过天山,占领了北疆大片地区,甚至将乌鲁木齐都攻陷。从那以后,新疆几乎完全沦陷。
沙俄和英国觊觎新疆
就在新疆的分裂势力大肆扩张的时候,在中亚更西的地方,沙俄向东扩展的脚步也没有停止。看着阿古柏占领了几乎全部的新疆,沙俄捶胸顿足。
于是,趁着清王朝正在与西方列强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沙俄开始在中国的边疆地区肆意扩张和搞事,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沙俄扩张的脚步推进到了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地区。
这一时期的沙俄侵占了清王朝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沙俄依旧贪得无厌。在彻底掌控了中亚地区后,沙俄又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了新疆地区。
从地理的角度去看,整个西域实际上也是有区域划分的。由于帕米尔高原以及其他山脉的存在,新疆以西的地区在过去虽然也属于清王朝,但是距离朝廷中心更远,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到达这里已经很弱。
新疆地区则不一样,上千年来的统治经营,使得这片土地和中原王朝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所以,当沙俄准备把伊犁以及乌鲁木齐也纳入囊中时,整个清王朝的统治阶层都炸了锅。
但此时的清王朝无暇西顾。沙俄在19世纪70年代初,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侵占了伊犁。1872年,沙俄还跟阿古柏的分裂势力签订条约,承认阿古柏建立的政权。从此,沙俄侵略的脚步踏入了新疆腹地。
除了沙俄对新疆垂涎三尺,另一个列强英国对新疆也怀有觊觎之心,英国人的势力范围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从南亚地区逐步推进到了中亚地区。
从英国人的角度去看,只要控制了新疆,英国就能和沙俄在亚洲腹地进行更大的博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阿古柏的分裂势力也向英国人寻求帮助。
两大列强对新疆都怀有觊觎之心,从武器支援再到财政投入,阿古柏的分裂势力进一步坐大。清王朝也意识到,如果再不着手解决新疆的问题,整个新疆恐怕就要彻底从中原王朝分离出去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左宗棠出场了。
新疆是京师的屏障
1871年,左宗棠率军进入甘肃,此时的他主要是跟捻军作战,朝廷很看重左宗棠此前创下的一系列战绩,因此这时候觉得可以跟他本人商量一下收复新疆的问题。
彼时,阿古柏占领新疆已经长达6年,沙俄对新疆的入侵更是步步紧逼,局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身处西北的左宗棠进军在即,京师对于出兵却传出了异议。
原因是在1874年,日本突然出兵台湾,试图进一步威胁清政府。此时还远远没有到甲午战争的时候,整个清王朝上层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小国突然发难感到很愤慨。
以李鸿章为首的一系列大臣都主张加强海防建设,以应对“日本小国都敢在清王朝头上作威作福的局面”。
然而,加强海防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需要朝廷拨款拨银子。朝廷这时候正准备让左宗棠率军西进,李鸿章等一些大臣就认为,新疆原本就是一块不毛之地,不如将军费省下来用在海防建设上,这样对清王朝更有利。
除此之外,当时的阿古柏政权甚至还得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册封。李鸿章等人认为,哪怕是将新疆重新收回,只要分裂势力不彻底清除,最终还是无法长治久安,需要长时期投入巨额的经费固守。
所以,李鸿章认为,清王朝不但不需要收回新疆,还应该把西部的军队都撤回来,将防守的重点放在海防上面。
由于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朝廷一时左右为难,再加上李鸿章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支持他观点的人很多,这样一来,左宗棠要收复新疆就面临着更大的阻力,他首先需要说服朝廷。
为此,左宗棠先后向朝廷上了两封奏疏。第一份的观点是,不管是西部的防御还是东部的海防,朝廷都应该并重。
第二份奏疏中,左宗棠着重强调了新疆对清王朝的作用和意义。左宗棠认为,新疆和蒙古形势相连,如果新疆丢失,蒙古就失去了一条臂膀,接下来蒙古的形势也不会安定。
而且从整体来看,整个蒙古地区又拱卫着京师的安全,一旦新疆有失,蒙古地区变得不稳定,京师的安全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不光是京师,届时陕甘以及山西的边境地区也将因为新疆和蒙古失手,变得不再安定。到那个时候,整个中国的北部边陲将永无宁日。
可以看出来,左宗棠认为,新疆是中国内地的屏障,新疆一旦失守,中原王朝腹地在战略上也就失去了缓冲地。
除了强调新疆的战略作用,左宗棠还驳斥了李鸿章的观点。他说,新疆并不是什么不毛之地,而是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将这片土地拱手相让,对朝廷乃至整个国家来说,就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好在当时的清王朝,最终听从了左宗棠的建议,接下来左宗棠才能率领大军收复新疆。
肃清分离势力,和沙俄讨价还价
沙俄和英国是暗中支持,左宗棠进军新疆,主要还是跟阿古柏的分裂势力作战。1876年夏天,左宗棠的大军收复乌鲁木齐,随后平定了北疆各处的分裂势力。
紧接着在第二年,大军又向南疆进发,阿古柏大势已去,最终服毒自杀,所有的分裂势力都被平定。
但是,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掉,因为此时的伊犁地区依然被沙俄侵占着。沙俄声称新疆战乱不断,他们是代替清政府管理伊犁,一旦清政府平定新疆,沙俄就会将伊犁地区归还。
于是在1878年,清王朝决定通过外交途径向沙俄讨还伊犁地区。但是沙俄侵略成性,已经吃到嘴里的肉怎么可能会轻易地吐出来?
清王朝派出的大臣崇厚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他跟沙俄签订的条约,表面上看清王朝重新收回了伊犁地区,但是却割去了大片战略要地,所以这份条约朝廷上下都不承认。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左宗棠决定抬棺出征伊犁,但清王朝还是力主外交解决,又派出了曾纪泽跟沙俄谈判。
最终在1881年初,清王朝和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虽然这本质上依旧是不平等条约,但是相对于上一个版本,清王朝索回了大部分主权和领土,其中就包括伊犁河谷。
沙俄没有在土地上占到便宜,又强硬地要求清王朝付出了900万卢布的巨额代价,整个伊犁河谷的大部分地区又回到了中国的怀抱。
伊犁河谷,新疆粮仓
从左宗棠所处的时代去看,整个伊犁地区和新疆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收复新疆,自然就要收复伊犁地区,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
而从现在的角度去看,当年的清王朝,哪怕付出900万卢布以及数十万士兵性命的代价,收复伊犁地区也是相当值得的。
伊犁河谷东西长360km,南北宽度为275km。这片区域到了每年的春季会有充沛的降水,这是因为湿润的西风气流进入了伊犁河谷。
在伊犁河谷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可以达到600~800mm,河谷平原区的平均降水量,也可以达到200~350mm。
降水丰沛,使得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河流,大量的河流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冲积平原,所以伊犁河谷农业发展优渥,在新疆有着粮仓之称。
平原地区农业发展优越,伊犁河谷的山地又有优良山坡草场,对于发展畜牧业也十分有利。除此之外,这一地区还是新疆野生植物最多的区域之一,这里不但分布着广阔的森林,还有大量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品种。
因此,从现在的角度去看,整个伊犁河谷地区发展农业以及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结语:伊犁河谷和新疆是一个整体
新疆不能丢失伊犁河谷,就像中国不能丢失新疆,左宗棠看到了新疆拱卫内地的关键作用,而在100多年后,新疆又成为中国连通中亚乃至世界的关键陆上枢纽。
所以说,伊犁河谷和新疆是一个整体,新疆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其作用和意义现在更是无可估量。
100多年前,人们看到的是新疆的拱卫和缓冲作用,100多年后,中国更看重新疆作为通连世界的桥头堡作用。这片土地的意义,随着中国的不断强大,未来还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参考资料:
《左宗棠新疆谋略》 环球人物 2014年
《伊犁河谷:西域的绿色走廊》 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