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拾光行古今 素材:潘祖荫、左宗棠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1859年左右),是改变了左宗棠一生命运的关键时期。

那时的左宗棠虽然才华横溢,有人称他为「再世诸葛亮」,但因为科考屡次落榜,只能在湖南巡抚衙门当个无品级的幕僚。他多次帮助守卫长沙立下功劳,却始终未能获得正式官职。

不过即便是个幕僚,左宗棠的性格依然桀骜不驯。在湖南官场上,从巡抚以下,就连二品的总兵官见到他,也都要恭恭敬敬地行礼问安。

除了这份傲气,左宗棠还有着晚清官场少见的刚正品格。从他做幕僚开始,直到后来位居高官,他始终坚持打击奸佞,不畏强权,从不曲意逢迎。

在讲究圆滑世故的晚清官场,像左宗棠这样既傲慢又正直的「异类」,按理说是很难出人头地的。但奇怪的是,在度过咸丰年间的那场危机后,他反而平步青云,几十年来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碍。



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晚清官场老奸巨猾之徒太多,朝廷正需要像他这样刚直不阿的人来整顿吏治,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左宗棠的崛起,也确实有几分命运眷顾的意味。

据刘禹生在《世载堂杂忆》中记载,永州镇总兵樊燮曾去拜访湖南巡抚骆秉章。骆让他去见左宗棠,但樊燮没有行礼。左宗棠发怒喝道:「不管品级高低,武官见我都要请安,你为何不遵规矩?赶紧行礼!」

樊燮回道:「朝廷制度中并无武官见幕僚请安的规矩。我虽是武官,也是朝廷二三品的官员。」

左宗棠更加愤怒,站起来就要动手,大声呵斥:「滚出去!」樊燮也怒气冲冲地离开了。不久后,朝廷就下旨革除了樊燮的职务。

还有一种说法是,左宗棠当时不是要动手,而是直接打了樊燮一巴掌。

但左宗棠没想到,丢了官职又受了侮辱的樊燮并非善罢甘休之辈。他通过湖广总督官文的关系,向咸丰皇帝告发左宗棠是「劣幕」。在晚清官场,「劣幕」这个罪名足以要人性命。

果然,咸丰看到奏章后大为震怒,下令给官文:如果能查实左宗棠有违法行为,可以就地处决。这就是说,只要找到或者随便伪造一点左宗棠是「劣幕」的证据,官文就能立即要了他的命。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一时期的左宗棠可以说是因为一时冲动,差点搭上自己的前程。

有一种说法认为,左宗棠虽然性格高傲强硬,但他深谙官场规则,不会因为这种小事就鲁莽行事。他和樊燮之间的矛盾,并非因为樊燮没有请安,而是因为樊燮在地方上横行霸道。左宗棠看不下去,便以骆秉章的名义上书弹劾。樊燮因此被革职后心怀不满,就借着师爷的身份寻衅滋事,想要报复。



仔细分析,左宗棠动手打人的说法更像是民间传说中对这位大帅的演绎。相比之下,刚正不阿的师爷与为恶的总兵互相弹劾的说法,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但不论如何,咸丰九年,左宗棠确实遇到了他仕途中最大的一个危机。

这个危机虽然不至于让他丢掉性命,但很可能会让他从此在官场上消失。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晚清官场中的湘人集团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营救行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