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作者:大海说情感 素材:曾国藩、左宗棠
(本人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有原型,但情节有所演绎,请勿对号入座!)
清朝晚期,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破裂一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湘淮派系的众多官员普遍认为,这场争端主要责任在左宗棠身上,他的行事作风让人难以认同。
这一切还得从同治三年说起。那年六月十六日正午,南京太平门外突然传来震天巨响,城墙轰然倒塌,烟尘冲天而起。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带领「吉」字营士兵一举攻入城中,天平天国的都城就此陷落。
两天后的深夜,一位信使匆匆赶到曾国藩大营。据记载,当时已经睡下的曾国藩在三更时分被叫醒,他连忙起身查看九弟送来的捷报。读完消息后,他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整夜辗转反侧,思绪万千。
曾国藩这种复杂的心情实在可以理解。自从咸丰二年组建湘军以来,这十二年间他经历了太多磨难:失去两个亲弟弟,三次濒临绝境想要自尽,多次面临生死考验。要不是他咬牙坚持,采取稳扎稳打的战术,加上天意眷顾,他和九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功绩。
朝廷接到捷报后,破例给予重赏:封曾国藩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同时封九弟曾国荃为一等伯。虽然没有实现此前许诺的「灭太平军者封王」,但在清朝统治的两百多年里,能获此殊荣的汉人屈指可数。
然而就在曾国藩享受着人生巅峰时刻的时候,左宗棠却在暗中给了他致命一击。
当时的清廷正想找机会压制曾国藩,左宗棠的奏折正好给了他们这个机会。慈禧随即发布了一道措辞尖锐的上谕,指出曾国藩之前的奏折「缺乏事实依据」「完全不可信」,还要对他的部下进行严厉惩处。
这对曾国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在官场的声望因此遭受重创。
面对左宗棠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曾国藩的部下们都愤愤不平,说左宗棠是官场上第二没良心的人物,仅次于之前多次背叛的沈葆桢。这一次,曾国藩改变了一贯忍让的态度,向朝廷上奏,直指左宗棠不是个正派官员,还提到他之前也曾欺瞒朝廷。
性格好强的左宗棠见曾国藩摊牌,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接连向朝廷递交奏折,对曾国藩发起了多次攻击。
这场冲突导致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在晚清官场人士看来,这主要源于左宗棠强势的性格和心态。
关于这段恩怨,有一些广为流传的故事。
在晚年时期,左宗棠为一幅《铜官感旧图》写序。铜官是当年曾国藩在靖港战败后跳入湘江的地方,这幅画就是描绘那次投江自尽的往事。
左宗棠在序中写道:「公没有死在铜官,这是幸事;但假如他真的死在那里,就说平定东南、剿灭太平军的事业就没人能做了吗?恐怕不见得。」
这段话暴露了左宗棠内心的想法。简单来说就是,曾国藩那次没死确实是件好事,但就算他死了,天下也不会没人收拾,因为还有自己这个被称为当代诸葛亮的人才在。
这完全体现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
还有一个故事更能体现两人的性格差异。当时官场有个比喻:曾国藩和左宗棠都读过苏东坡的《留侯论》,曾国藩特别欣赏「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句话,而且真正做到了;左宗棠则格外认同「拔剑而起,挺身而斗」这两句,并且做得比文中描述的还要激进。
左宗棠一直没考上进士,对那些功名显赫的人心存不满,尤其是曾国藩。他认为曾国藩太过温和,在才能和谋略上都不如自己,要不是因为功名在先,根本不值得和自己相比。
到了晚年,左宗棠总是谈论两件事:一个是贬低嘲讽曾国藩,另一个是夸耀自己收复新疆的功绩。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体两面,收复新疆确实值得自豪,而抨击曾国藩则反映出他好强不服输的个性。
作为一个修养很高的人,曾国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虽然和左宗棠断绝了来往,但对左宗棠的为人应该已经看得很透彻了。
此人虽然不好相处,但确实值得敬佩。
简单来说,真正有本事的人不能把他当作小人看待,更不该用小人的想法去揣测他。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胸怀和修养,面对左宗棠一次又一次的讽刺和谩骂,曾国藩始终保持沉默。他不仅如此,还叮嘱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家人不要去反击左宗棠,有时甚至鼓励他们和左宗棠搞好关系。
同治五年,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奉命去镇压捻军。后来因为西北地区局势不稳,他不顾年纪大了,还是决定带着棺材去西征。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左宗棠和曾国藩有了人生最后一次交集。
左宗棠特别重视这次出兵。平定太平天国的时候,他只是曾国藩手下的配角,但这次西征,他毫无疑问是主角。可是,当左宗棠正在为西征筹集军饷时,曾国藩回到了两江总督的位置上。想到两人已经断绝来往,左宗棠担心地对手下说:「我跟曾公关系不和,现在他当了两江总督,恐怕会暗中卡住我的军费来源,破坏我的军事行动。」
但很快,左宗棠就发现自己错怪曾国藩了。
事实上,曾国藩不仅竭尽全力帮左宗棠筹集军费,还把自己最得力的将领刘松山交给左宗棠指挥。
让左宗棠更加感动的是,在西征期间,虽然李鸿章经常提出异议,但曾国藩却在重要时刻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
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记载,听说左宗棠要去西征时,曾国藩特意问吕庭芷:「你怎么看左宗棠?请说说你的真实想法。」
吕庭芝回答:「他处理事情细致,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国家忠诚······我觉得像左公这样的人,现在朝廷里找不出第二个了。」
曾国藩听了这话,猛地拍案而起,眼中闪着光,大声说:「说得对。现在西边的任务,如果左君突然不干了,别说我不能接手,就算把胡林翼从坟墓里拉出来,恐怕也干不了。你说朝廷里找不出第二个,我看他简直是天下第一。」
这一次,左宗棠内心受到了很大触动。西征胜利后,他在给朝廷的奏章中,难得地表达了对曾国藩的敬佩:「我和曾国藩经常意见不合,但说到在众多人中发现刘松山并完全信任他这件事,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识人的眼光,我是比不上的。」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因为脑出血在南京两江总督府去世,年仅六十一岁。
这个消息传开后,整个天下都震惊了。
在众多的祭文挽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当时在西北前线的左宗棠派人千里迢迢送来的。挽联写道: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对联后面,左宗棠竟然署名「晚生」。要知道,从左宗棠还是普通百姓开始,两人通信时一直是以兄弟相称,左宗棠从来没有低过头。
当时左宗棠驻守西北军营,特意交代儿子左孝威要去参加曾国藩的丧礼。他在家信中写道:「湘帮老大过世了,你一定要去吊唁,这是对长辈的尊重。」随后他还提到了与曾国藩的分歧:「我和他有争议的只是国家大事和军事策略,从没有过权力之争。那些无知书生瞎猜测的话,根本不值一笑。」
这番话道出了他的真情实意。曾左二人的交情,在生死之间更显珍贵。
从左宗棠对曾家后人的关照中,就能看出这份情谊。光绪二年时,左宗棠得知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从河道总督调任山西巡抚,马上向朝廷上奏:「臣与曾国荃一向交好,深知他做事勇于担当,恳请皇恩准许他尽快上任山西,定能对朝廷事务有所贡献。」
虽说曾国藩在世时不是那种两袖清风的清官,但他留下的遗产大多是书籍,钱财所剩无几。他去世五年后,三儿子曾纪鸿家中有人重病,没钱医治。左宗棠知道后,立即送去三百两银子救急。
左宗棠在家信中这样说起与曾国藩的情谊:「我和文正的交情非比寻常,我们争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彼此之间从无芥蒂,死生又怎能改变这份情谊?他作为中兴重臣,儿子却要受穷,这正说明了文正为官清廉,足以为后人楷模。」
后来曾纪鸿因病穷困而死,左宗棠多次资助他的医药费和丧葬费。他在给李勉林的信中说:「我们对待他的子孙,不敢有丝毫偏差。去年在京城亲眼见到栗诚困苦的样子,不禁感慨,便出钱帮他们买药、置办丧葬用品,还出资把他的遗体送回老家,这些都是应该的。」
对于曾国藩的二儿子、家族继承人曾纪泽,左宗棠也多有提携。就在他临终前一天,还向慈禧太后上奏设立海防大臣一职,并举荐曾纪泽担此重任。
最广为人知的故事,要数左宗棠对曾国藩女婿的提携了。他对待曾家后人情深义重,费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