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博文的革新首先在于他敢于并擅于画大画,突出的是大构图和强色彩,不让观众纠结于局部的小细节,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近观其质与局部细读转换成为远观其势与整体感受。

其次是画作敢于用色,姹紫嫣红。“芳菲夕雾起,暮色满房栊。丹山霁色明,游盖飘青云。”孙博文的题画诗中,有他对于中国画的笔墨与色彩关系的深刻理解。

“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正是孙博文绘画的审美追求,孙博文的创作将诗歌与图画结合为一个审美欣赏的整体,让观众在审美欣赏过程中,同时调动整体的视觉观看和抽象的情感体悟。

孙博文的艺术,涉及我们对中国绘画中内涵的中国文化精神的反思与理解,即中国文化中不仅具有对现实生活的超脱,也有直面人生、积极乐观的浓烈情感,既有杜甫的忧患天下,也有李白的高超豪迈。

著名美术理论家刘骁纯先生曾说,传统中国画留给20世纪中国画家的创新空间主要在于作品的结构和色彩,而孙博文则抓住了这两个探索方向。

(文/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雕塑学会顾问)

作品欣赏



《万古长空》361cmX143.5cm 2001年作



《袖卷红云水上生》143cmX360cm 2001年作



《春归千山》450cmX143.5cm 2002年作



《山水入禅心》414cmX96cm 2002年作



《性灵之光》795cmX144cm 2000年作



《烟云生万象》496cmX143cm 2001年作



《碧山别有天》421cmX96cm 2002年作

画家简介



孙博文(1938——2003),名九学,字博文,号汝阳山人,1938年出生于山东莱阳穴坊镇西富山村,辛亥革命老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孙墨佛(曾任大元帅府参军)玄孙,北派山水画大师孙天牧曾孙,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1958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1963年毕业,毕业后主动奔赴莒南县文化馆从事基层艺术文化的组织和教育工作。1978年,孙博文离开莒南回到故里莱阳,最终定居青岛。1979年,孙博文拜莱阳籍著名画家崔子范为师,将崔子范简笔大写意花鸟画技法移用到山水画上,从而开始自创山水新貌。后又研习张大千先生泼彩泼墨画法,融合创新,独成一家。

孙博文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集诗书画印于一身。作品无论是巨幅大构,还是斗方小品,均笔墨雄健,气势磅礴;画面率真自由,流光溢彩;特别是晚年创作了大量鸿篇巨制,尺幅之大,数量之多,完全突破了正常的观看路径和思维模式;题材之丰富,用色之绚烂,又完全颠覆了中国山水画的历史积淀和传统概念。孙博文先生的艺术成果是很特殊的,他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2年5月,孙博文先生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了新闻界、美术界的关注。

2020年11月12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一批孙博文大尺幅的作品展现。让观众进一步认识这位生前不求闻达,画坛了解不多的画家。

2021年6月6日——17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再次呈现,集中展出孙博文生命晚期的中国画作近60幅,并围绕此次展览连续召开三次学术研讨会,先后有近百位专家学者,从全国各地赶赴山东美术馆参加此次研讨,这在山东美术馆乃至全国都是史无前例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