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如果你是长途货运司机,就能明显感到各省的油价有高有低。比如,海南95号汽油价格,在2022年的时候就卖到了每升11.10元。
对比之下,新疆和甘肃等西北省份,相同的汽油每升却只有9.71元,两者的价格相差了1.5元。
各省的油价为什么会出现价格差?这种差距主要是什么引起的呢?
发改委拥有定价权
汽柴油的价格,并不完全是市场调节,还是由发改委根据国际油价的波动,定期对油价进行调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机制开始逐步形成。最初,我国原油和成品油价格的制定,是参照新加坡市场油价来确定的。
进入2000年以后,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接轨,参照机制也从原来的新加坡一个市场,增加成为鹿特丹和纽约三个市场。
到了2008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定价机制又做了调整,从原先的参照市场变成参照世界各地的油种。
具体来看,迪拜原油、布伦特原油、辛塔原油,这三地的原油价格,成为国内价格调整的主要参考依据。
在业内人士看来,参考油价的价格要不要公布的具体一些,对国内的消费者来说意义并不大。
有些价格如果公布的过于详细,国外的石油巨头就能掌握国内油价挂靠的具体参数,这很容易诱使石油巨头们,将相关挂靠的石油油种价格炒起来。
除此之外,以往的油价跟踪相对来说更加透明,这就导致有些人会利用公式提前计算油价的制定。
这种投机行为,会引发囤积乃至抛售,对于市场整体带来波动。正因为如此,在此前油价机制进行的变革中,不再公开挂靠油品的参考值了。
我国石油进口源的增加,也意味着仅有的几个地方的油价品种,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我国进口石油的成本变化。
2013年之前,油价的定价机制是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平均油价的波动超过了4%,就会对成品油的价格进行相应的调整。
2013年之后,发改委缩短了调整周期,同时也取消了4%的幅度要求,定价机制从此变得更加灵活。
从总体上来看,近30年来的定价变化,虽然一再朝着更灵活的方向发展,但油价并没有完全的市场化,最终的定价权一直掌握在国家手里。
而在实际的零售环节,在发改委定价的基础之上,各省份的油价又存在着实际波动。
油价价差很大
发改委每次调整价格,各省市都会严格执行这一机制,但是油价价差普遍存在而且还很大。
以2022年6月的一次调价为例,95号汽油的零售价,海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西藏等省市的价格较高。价格最高的是海南,每升超过了11元。
相比之下,上海、浙江、江苏、陕西、新疆等省市的价格较低。西北地区的油价,当时每升还没有超过10元。
对于经常跑车的人来说,这种价格差异带来的成本支出还是很大的。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有石油的地方便宜
新疆地区有克拉玛依等油田,陕西和宁夏则有长庆油田,西北几个省份靠近石油的产地,因此成品油的价格相对于其他地区则较低。
从汽油的平均零售价格来看,油价便宜的地区,比油价较高的地区,价格要低几毛钱甚至一块多不等。
国内石油资源的分布本就不均衡,一些原来的产油地,以及那些新发现油田的地区,都会导致油价的波动。
因为石油的成本中,有一项重要的成本是运输成本。以产地为中心,距离原产地最远的省份,价格在客观上的运输成本就越高。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数据,实际的情况是,各省市所使用的汽柴油,它的产出地也都是不同的。有些是国内的原油,有些则是从海外进口的原油。
所以,原油产地的情况,仅仅是影响油价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则要看炼油厂分布在哪些地区。
有炼油厂的地方便宜
原油不能直接使用,开采出来的石油,都要运输到各地的炼油厂进行提炼加工。提炼成为汽油和柴油之后,这些成品油才会运输到各地的加油站。
所以,以炼油厂为中心,距离越近的价格相对便宜,反之价格则较贵。而我国炼油厂的分布,除了看当地是否有石油分布外,还要看进口石油储存在了哪些地方。
目前,国内大型的炼油厂,尤其是一些相对集中的炼油基地,主要分布在中东部的沿海地区。
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随着我国石油需求越来越多,每年一多半的石油都靠进口供应。
而从海外购买的石油,都是走海路运输到国内的。因此,从运输成本的角度看,进口的石油都被储存在了沿海地区,然后炼油厂也分布在这些地区。
以中石化为例,该公司下属的炼油厂,一次加工的原油规模,就占到了全国炼油总规模的32%。
而中石化的三个炼油基地,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镇江三个地区。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中石化每年进口的石油,都在沿海地区提炼加工。
对比之下,广东和广西,以及西南的云贵川地区,炼油厂分布较少。这样一来,国内其他地区炼制好的成品油,要运输到上述省份的终端加油站,运输成本就会相应的提高。
尤其是海南,成品油运输还有跨海的成本,所以终端的零售价就显得高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南海地区的石油如果大规模开采,海南以及华南地区的油价,才有可能下降。
而从具体的价格来看,华东地区的零售价没有超过10元时,其他省份的价格普遍都在10元以上了。
加油站建设成本也影响零售价
中石化和中石油这样的央企,早年在各省市布局建设了大量的加油站。建设越早,土地资源和建设成本也就越低,加油站在运营中不必承担早期的投入成本,因此终端零售价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时间上越晚建设的加油站,前期投入的各种成本就越大。根据市场测算,现在民营加油站的建设成本,至少需要100万到300万元。而且,这一成本还没有算上地价。
如果加油站所在的地区地价相对较高,前期投入的各项成本也会水涨船高。这样一来,加油站要想尽快盈利,只能将成本分摊到零售价中。
从这个角度就能看出来,虽然油价的制定掌握在发改委的手里,但是终端零售价,还是会受到市场各种因素的影响。
再比如有些地区石油企业较多,市场竞争很大,各油企为了增加自己的份额,面向市场就会推出很多优惠活动,最终零售价也就相对较低。
尤其在油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各地区的价格战打得更加激烈。
定价权会被市场左右吗
表面上来看,定价权牢牢掌握在发改委手里,但是这个价格仅仅是基础,最终的零售价还要看各地的情况。
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加,石油整体的需求也还在加大,因此表面上的定价权和最终的零售价之间就产生了差异。
尤其是各地的油企为了增加份额,在最终的零售价上会采取激烈的竞争方式,这就相当于,终端的零售价反过来“绑架”了发改委手里的定价权。
汽油是刚需,哪怕价格再涨,开车的人也得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加油站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一直在通过不同的促销方式刺激消费。
比如在广东省,中石化的一些加油站,之前推出过线上充值价格优惠的活动。一些优惠活动的时间周期长达一年。
单次充值的数额越多,每升油降价的幅度也就越大,最大的降幅甚至接近每升一块钱。
除了广东省,中石化在其他省份的加油站,同样也有各种优惠减价措施。但是在业内和消费者看来,不管优惠幅度有多大,中石油和中石化的垄断格局已经形成。
在国内的成品油零售市场,2020年中石化的加油站占比为29.1%,中石油的份额为21.4%。
到了2021年,中石化的成品油零售市场份额为51.8%,中石油的份额是35.3%。也就是说,“两桶油”在终端零售市场,拥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在这种局面下,有些地区的终端零售完全被两桶油把控,不管有没有优惠活动,消费者还得购买他们的油。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车主认为,只有当国内的油价彻底放开,让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到竞争中来,汽柴油的价格才会出现显著的变化。
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这种趋势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相反,石油行业的开采、运输和终端零售,还会进一步向着少数企业手中集中。
结语
石油的产出地,决定着成品油的价格以及运输的成本。我目前以进口石油为主,炼油基地又相对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的终端零售价就相对较高了。
市场有没有被企业垄断,同样也能决定价格的高低。在其他民营加油站参与度较低的情况下,未来的市场不会出现显著变化。
最关键的,石油是刚需品,它的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只会越来越高。几种因素糅合在一起,一并推高了终端的零售价。
而到各地区呈现出来的状况,则是加入了其他成本后的最终情况。零售成本,并不会因为消费者的呼吁或者是抱怨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