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站要成为“时代的眼泪”?
这不是危言耸听,一场由新能源汽车和能源结构转型引发的行业地震,正在彻底颠覆这个传统而暴利的行业。
1月份,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在北京发布《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发布会上,中石油经研院副院长吴谋远在介绍《“十五五”时期国内外能源发展形势下的若干判断》时表示:
按照研判的成品油消费量下降的速度,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淘汰2万座加油站,从目前的大概11万座减少到9万座左右,这将是对行业非常大的考验。
这意味着,未来5年,平均每天有近10座加油站退出历史舞台。
时代变了
1998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重组,开启了加油站“跑马圈地”的黄金时代。
彼时,每新建一条国道,两侧必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成排的加油站,油站老板们数着钞票笑谈:“这哪是加油机?分明是印钞机!”
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加油站数量随着燃油车保有量的激增而膨胀,但如今风向已经发生了变化。
早在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35%,相当于每卖出3辆车就有1辆不喝油。而根据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飙升至70%。
产业结构巨变下,中国石油消费迎来拐点。
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4 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成品油消费总量3.9亿吨,同比下降2.4%,其中汽油、柴油分别下降3.1%和4.8%。而化工用油需求上升7.3%,石油消费从“车轮上的需求”转向工业原料。
从世界产业格局来看,2024年,中国石油需求增量仅占全球1.1%,而印度以25%的贡献率登上“新王座”。这标志着过去二十年驱动石油消费狂飙的中国引擎,正式交棒给南亚次大陆。
当加油需求的根基被电动化撼动,加油站的存在逻辑正在崩塌,这个工业文明时代的“能量驿站”,正在经历柯达胶卷式的命运转折。
不是加油站不努力,而是时代不需要它们“努力”了。
转型生死局
第一批消失的加油站会是谁?
民营加油站或许首当其冲。
据卓创资讯统计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民营加油站占比高达 52.05%。从整体市场格局来看,中国石化加油站的占比为 26.25%,中国石油加油站的占比为 19.72%,外资加油站的占比为 1.98%。
尽管占据市场的半壁江山,可是这些野蛮生长的民营加油站抗风险能力却并不强。
品牌弱、规模小、地段差、成本高、服务单一……此前多年他们躺在时代的风口上吃着红利,如今风口消失,坠落甚至坠亡就不可避免。
相较之下,“两桶油”的护城河就宽了许多。民营加油站虽然占比52%,但销量仅占市场20%;而中石油、中石化凭借省道、城区等核心区位优势,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更加残酷的是,行业洗牌加剧了“马太效应”。
石油巨头中石化已经建成了近万座充换电站,新势力特斯拉建成了1000多家超级充电站,就连宁德时代也在跨界推出EVOGO换电服务。
反观民营加油站,如果想拥抱新能源时代,更换一套充电设备往往需要花费上百万元,这成为转型的最大阻碍。
加油站淘汰赛的背后是能源话语权的重新洗牌,各路新老资本开始上了牌桌,而没有资本加持的传统民营加油站,在这场洗牌中要么被淘汰,要么被吞噬。
谁能穿越能源周期?
随着新能源车替代不断扩大,在未来加油站数量不仅将明显减少,原有的业态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在这场淘汰赛中,加油站不会完全消失,但只会留下“卷王”。
《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分析认为,加油站行业竞争已经从传统行业内扩展至“跨界”竞争,构建综合能源服务,融合加油、加气、加氢、充电、新能源及非油业务为一体,已经成为新时期传统加油站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所以加油站不会彻底消亡,但会进化成你认不出的模样。
在未来,你也许会看到:
城市核心区的加油站融合加油、充电、加氢、换电、便利店等业务,成为“一站式能源补给+生活服务”中心;
交通干线的加油站成为布局“LNG+氢能”的重卡补给站,服务物流运输的清洁化需求;
社区加油站化身“社区能源便利店”,提供充电、光伏发电、储能等分布式能源服务。
正如中石油经研院副院长吴谋远所言:“加油站业态将逐步从‘加油’向‘加能’转型。”
未来5年,20000座加油站的消失,是能源变革浪潮下的必然。这场淘汰赛的背后,是传统能源向综合能源服务的跃迁,是“碳中和”目标下的产业重构。对于行业从业者,只有一句话:要么拥抱变革,要么被变革吞噬。
正如诺基亚消失时没人怪iPhone太狠,未来世界的孩子们或许会问:“加油站是什么?手机APP不可以加能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