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
(点击图片优惠购书)
总第45辑
ISBN:978-7-5228-3896-0
主编:邓晓芒 舒红跃
副主编:庄威 杨宗伟
《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集刊。1986年至2001年由张世英先生任主编,洪谦先生、贺麟先生和熊伟先生为顾问,对推进中国的德国哲学及外国哲学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影响广泛。目前入选CSSCI(2023~2024)收录集刊,集刊创办30多年来的历史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当代中国学人研究德国哲学的历程和成绩,国内从事外国哲学特别是德国哲学研究的主要专家学者几乎都曾在《德国哲学》上发表过重要论文,也为年轻学子提供了窗口,培养了一大批学术新秀,起到了学术传承的作用,对推进德国哲学乃至外国哲学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中国乃至外国哲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学术影响。
·沃尔夫、康德研究·
论沃尔夫的普遍实践哲学
作者:王大封,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
内容提要:沃尔夫的普遍实践哲学是一门规范人类行为的实践学说。去做那些使你自己以及你的状态和他人的状态更加完善的事情,不去做那些让人不完善的事情是普遍实践哲学的最高原则,该原则类似于康德的定言命令。该原则既是用以评判善恶的标准,也是责任、义务得以产生的前提。
关键词:沃尔夫 普遍实践哲学 完善性
论康德的图型法
作者:胡朝都,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
内容提要:康德的图型法在学界受到的评价不一,甚至有学者认为图型法是多余的,从康德哲学的内部结构、先验逻辑较之形式逻辑的独特性以及康德对经验论抽象理论的批判三个角度来看,图型法是必要的。但是图型法的确存在一些理解上的难题,这表现为图型与概念的同质性、图型与概念在数量上的不一致性以及图型法的行文过分简洁与内容极为丰富之间的张力。进一步分析表明,图型法所存在的问题本身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内在张力,同时体现了康德哲学的积极意义,这不仅使其对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产生影响,也使其持续性地在当代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作用。
关键词:康德 图型法 先验哲学
批判哲学与种族问题:米尔斯与科林赫尔德对康德“世界主义”与“种族主义”关系的两种处理方案
作者:井德宇,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
内容提要:“如何处理康德思想中‘种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关系”是近30年西方康德种族思想研究的中心问题。对此,查尔斯·米尔斯和葆琳·科林赫尔德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并相互辩驳。他们的方案都诉诸对康德实践哲学的新的整体性解读,并作为各自更大理论目标的一部分而使康德实践哲学介入当下议题。米尔斯利用“次人”概念重构康德的规范性学说,以获取批判“现实的自由主义”的立足点,并为黑人等其他种族争取以其独特的现代性经验参与到“理想的自由主义”的历史生成中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科林赫尔德则将此问题转变为一个哲学史研究中的诠释学问题,以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获得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中间立场,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米尔斯所反对的一个康德式的种族正义理论的可能性。此外,他们从外部带给康德哲学“一致性”的做法也提醒我们反思上述中心问题本身的合理性。
关键词:康德 种族批判哲学 激进黑人康德主义
·谢林研究·
谢林论本质与形式
作者:李星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
内容提要:本质与形式是同一哲学时期谢林频繁讨论的两个概念。这一时期谢林认为万物共同的唯一本质是绝对同一,而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形式,因而相互殊异。据此,事物受到本质与形式的双重规定。为厘清这双重规定之间的关系,谢林创造性地糅合存在形式、表现形式、认识形式这三个概念,提出在一般意义上形式并非本质,唯有哲学认识到的绝对形式与本质才是同一的,从而消解了事物之中本质与形式的双重规定界限不明的问题,创新了本质与形式理论。但是,谢林的方案使本质之中也出现双重规定问题,绝对同一既是作为绝对形式的“命题A=A”,又是作为物质的无限潜能。对绝对同一的双重解释表明,双重规定问题并未彻底解决。
关键词:谢林 本质 形式 物质
音乐作为可听到的宇宙:论谢林的音乐哲学理论
作者:奚望,福耀科技大学基础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为外国哲学。
内容提要:谢林的音乐哲学不是以哲学的方式来研究音乐,而是在音乐的语境中呈现宇宙。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在自我规定中呈现差异性,即实在统一体、观念统一体及二者的无差别,对应艺术中的造型艺术、言语艺术及二者的综合。每一个统一体都是完整的宇宙,因此都始终包含这三个统一体。谢林强调,音乐因其物理发音属性和作为受造者的本性而是造型艺术;音乐之内划分为三个统一体即节奏(实在统一体)、转调(观念统一体)和旋律(无差别)。并且,当作为实在统一体的节奏把转调包揽在自身内时,音乐就是完满的;反之,以转调的特殊形式即和声为主的音乐,则在真正意义上是不完满的。这两种音乐的对立实际上是所谓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立,而这种对立将以现代艺术回归古代艺术,即观念统一体回归实在统一体而得到解决。这样,艺术将在未来再度成为完满的、整全的艺术。
关键词:谢林 《艺术哲学》 音乐哲学理论
·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研究·
黑格尔“家庭”伦理思想中的性别问题探析——以《法哲学原理》为契机
作者:马小茹,哲学博士,宝鸡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外国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女性主义哲学。
内容提要:探讨黑格尔“家庭”伦理话题,其性别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黑格尔“家庭”伦理思想中的性别关系,可以概括为:其一,静态的男性/女性的性别二分对立关系。立足现代性父性哲学视域,构建作为女性“他者”的家庭伦理共同体的自然存在,形成自我与“他者”根本对立的格局。这种对立的现实形式为:神的规律—女性—家庭—自然伦理共同体,人的规律—男性—社会—国家普遍伦理共同体,男女性别呈现为等差性对立;其二,动态的男性/女性作为“对立物体”,女性客观上从属于男性的相互转化统一过程;其三,女性—家庭—神的“否定性”存在。其深刻的政治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国家”这个普遍实体存在,遭遇“他者”解构的必然性和永久持存的不可能性。客观上预判了作为“他者”的女性哲学时代到来。
关键词:黑格尔 伦理共同体 性别问题
黑格尔哲学的“全体”是否为决定论?——重审黑格尔的“全体”观
作者:王运豪,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哲学。
内容提要:黑格尔哲学的“全体”是否带有决定论,学界对此存在争论。本文意图论证,黑格尔哲学的“全体”并非假定的产物,它是认识过程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全体”凸显了认识的能动性及其自由,另一方面“全体”由差异构成,这表明黑格尔对差异的重视。就此两点而言,“全体”并不包含决定论。但黑格尔哲学的“全体”亦有决定论的一面。其决定论表现为,其一,黑格尔存在从能动性的普遍性到完成的全体性的不当转换;其二,黑格尔的认识过程带有唯一性。然而决定论在黑格尔思想中仅仅占据次要的位置。因此,黑格尔的决定论只是“弱的决定论”。
关键词:黑格尔 全体观 决定论
悲观抑或忧郁?——青年叔本华《旅行日记》的哲学发生学解读
作者:卓洪峰,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
内容提要:对叔本华早年《旅行日记》的流行解读认为,在旅途中的苦难见闻引发了他强烈的悲观情绪,因此《旅行日记》是其悲观主义思想的源头。然而,这种“悲观情绪论”的解读值得商榷。首先,旅行是对“世界之书”的阅读,这种直观世界的经验所带来的是“持续的精神愉悦”,而非悲观情绪;其次,叔本华明确反对“悲观”,并自称“忧郁”,后者是由于旅行之后的其父自杀事件(1805年),而非旅途中的苦难见闻;最后,死亡问题所引发的“忧郁”并未发展为悲观心理主义的“抑郁”。相反,在青年叔本华对山巅体验的生存论阐释中,这种“忧郁”作为一种站立于山巅把人间视为泪谷的形而上学目光,呈现为一种具有哲学反思性的、内含希望维度的“天才的忧郁”。
关键词:青年叔本华 《旅行日记》 天才的忧郁 形而上学需求 直观世界
基于几种主要的道德哲学对尼采幸福观的审视
作者:包向飞,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德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美学、德语国家文化和日耳曼语言学;许一诺,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德文化比较、语言学。
内容提要:学界对尼采幸福观的既有研究并不充分。鉴于尼采的文本具有高度的批判性和互文性,对尼采幸福观的考察宜在和其他幸福观的比较中进行。尼采批驳把幸福建基于理性的西方传统,据此,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沉思和康德的意志自律都不是最高的德行。叔本华把仁爱归于同情,而尼采弃绝同情,因为它削弱人的生命力,据此尼采也反对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通达尼采式的幸福,斯多葛式的冷静并不是适合的道路,因为尼采欣赏“迷醉”的力量。尼采式的幸福肯定生命,但不受传统美德的指导和矫正。它更接近本真的快乐,但并不安宁,它可以和矛盾与斗争兼容。
关键词:尼采 幸福 理性 同情 功利主义
·现象学和现当代德国哲学研究·
从存在出发: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对话
作者:江海全,哲学博士,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现象学、当代法国哲学、现象学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内容提要:海德格尔显然很少论及马克思,他从未像关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和尼采那样在很大程度上关注马克思,这也导致马克思对海德格尔的重要性经常被忽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海德格尔分别代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哲学,两者之间不可能有任何富有成效的对话。海德格尔本人已经注意到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建设性对话的可能性。但他本人却言之不详,其著作也很少提及。本文结合海德格尔和马克思的相关文本,从三个方面展现两个哲学大师之间“富有成效的对话”:①从存在出发:关于存在的理解;②人的存在问题的首要性和差异性;③人的“异化”和“无家可归”状态,以及为克服“异化”和“无家可归”状态而提出的方案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存在 异化 海德格尔 马克思
现象学视域下审美经验的动感维度
作者:盛颖涵,文艺学博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
内容提要:审美活动中对静止对象运动感的捕捉离不开主体自身的动感机制,动感既是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感觉,也是身体自发进行运动的能力,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动感参与构造身体空间,主体正是以身体空间为基准去感知审美对象的空间关系和运动形态的。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拥有动机引发功能,时刻推动对象的显现,这种显现的连续性正是运动感产生的基础。动感不仅暗中帮助把握对象的运动节奏和韵律,还能将动势延伸至空白以及对象之外的空间,从而营造出富有生机的审美空间。动感在连接空间的同时,也串联起时间,尤其是动感朝向未来的筹划能力,为运动节奏的显现创造了可能性。
关键词:审美 动感 空间 身体
略论海德格尔的“源始伦理学”及其解释学向度
作者:石雄,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德国现代哲学、哲学解释学。
内容提要: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包含对基于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伦理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暗示一种“伦理指引”,即他所谓的“源始伦理学”。这种“源始伦理学”或“元伦理学”隶属于他“转向”后所突出的“元存在论”,从而打开了一种更为本源、更为广阔的关切天、地、人、神四方的“伦理之思”。它不再只是属人的“伦理”,而是关切人与自然万物成其本质的“共-在的居留之伦理”,而且它本身就具有解释学向度。伽达默尔后期探讨的作为一种“哲学伦理学”的可能性,与海德格尔的“源始伦理学”相呼应,他们共同开辟了一条摆脱人的“伦理困境”的道路,其意义深远。
关键词:海德格尔 伽达默尔 源始伦理学 解释学
历史性与目的论——论《几何学的起源》中的“原初创建”
作者:严文杰,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现象学。
内容提要:《几何学的起源》是探索胡塞尔晚期思想的重要文本之一,考察几何学原初意义的生成与流传是其核心主题。胡塞尔认为原初意义的持存是几何学在历史中得以可能的根本保证,而意义的“原初创建”既包含日生日成,又具有一种内在目的论的指引。因而,理解这一“具体的普遍性”将会揭示出几何学如何以原初意义继续有效,并且在新的形态中仍然是“这唯一的”几何学的全部秘密。同时,胡塞尔借助对几何学的考察,进一步对“历史性”、“目的论”以及“生活世界”等概念进行了现象学的澄清,从而凸显现象学在赋予人类历史以统一性的重要性。
关键词:《几何学的起源》 原初创建 目的论 生活世界
敬重、召唤与承认:霍耐特承认理论视域中的德国观念论
作者:洪楼,外国哲学博士,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德国古典哲学。
内容提要:在霍耐特看来,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承认”术语的理论起源及其完整意义(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只有到了近代早期的德国哲学中才初现端倪。承认观念在德国首先是借助康德的“敬重”概念获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它所包含的“平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并未展开。在费希特的法权演绎中,“召唤”是互动主体彼此充分理解和交往的必要条件,他试图通过将敬重完全归结为理性召唤来解决康德的敬重疑难,但这种单纯依赖理性的构成性活动的做法,难以真正得到广泛认可。相比于康德和费希特的先验色彩,黑格尔的承认概念具有更多历史的、经验性的内容,他论述了在精神自我实现的历史过程中制度化组织的承认关系,同时,还强调了在不平等社会秩序中为承认而斗争的可能性。对德国观念论的这一独特的思想史重构是霍耐特深化其承认理论的又一次尝试。
关键词:霍耐特 承认理论 德国观念论
·译稿·
论先验的观念论(1787年)
内容提要:耶可比是德国观念论的主要批判者之一,他引发和参与的哲学论争及其相关著述极大地影响和塑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在《论先验的观念论》中,耶可比宣称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是一个不一致的系统。这种不一致表现在,它依赖有关物自体的预设,而该预设是无法认知的。但是它又宣称物自体在其中发挥诸多功用,这意味着物自体是可认知的。因此,它显然不是一个完备的理性系统。不仅如此,耶可比还指责康德的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总是试图利用主观的形式对现实存在进行构建和解释,这样获得的只是主观的构造物,由此则会陷入主观主义的泥淖之中。
关键词:先验观念论 知识学 虚无主义
作者:〔德〕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耶可比(Friedrih Heinrich Jacobi,1743~1819年),德国哲学家、经济改革家和作者,近代西方理性哲学和德国观念论的激烈批判者,德国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
译者:张云涛,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解释学。
关于意志自由的讲座(伦特学期,1941年)
内容提要:人类行为与自然法则关系的哲学表述会产生不少观念上的混淆,这需要通过分析相关语句的意义与使用来澄清。如果主张人们的行为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那就不能说一个人的行为是自由的,因为决定论背后的“强迫”观念是荒谬的,它不符合大多数人的生活常识;如果主张人类还有意志自由,那么谈论自然法则就是混淆的。在人类自主行动中谈不上自然法则与规律性,对人类行为和选择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负责任或不负责任;但这并不主张非决定论的观点,也不是对意志的自由辩护或反对,而是提醒人们认识到,这些表述其实与看待人类行为的特定视角有关。
关键词:维特根斯坦 自然法则 决定论 自由
注:本文原文为英文“A Lectures on Freedom of the Will”,原载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Vol.12,No.2,1898,pp.85-100。
作者:〔英〕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年)为20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哲学家之一,曾任剑桥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在语言哲学、逻辑哲学、数学哲学以及心理学哲学领域均作出突出贡献,对西方现当代哲学影响甚巨。
译者:徐弢,哲学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暨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副教授,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分析哲学、维特根斯坦哲学等。
海德格尔的“工作”本体论
内容提要:一般而言,海德格尔研究者将此在的基本范畴理解为操心、烦,忽视操心可以进一步被理解为人在生存活动中的劳作或工作。本文探究如何从工作角度理解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建构思路。只有在深入理解人的工作以及自然本身自在和自发的工作机制之后,我们才能将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技术哲学和其有关民族、社会的思想勾连起来。这一思路表明,在世界之中存在主要是指此在被嵌入一个已经由工作关联形成的用具世界,已经被接入世内存在者的因缘网络之中。海德格尔在国家社会主义兴起阶段便鼓吹一种新的“工作者”形式的人,认为这类人更加贴近存在之真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海德格尔思想局限性的契机。
关键词:此在 在世界之中存在 劳作
注:本文摘译自文森特·布洛克(Vincent Blok)Ernst Jünger's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Heidegger and the Poetics of the Anthropocene。
作者:〔荷〕文森特·布洛克(Vincent Blok),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从欧陆哲学视角反思技术导致的负面效应及其对人类处境的影响。
译者:舒红跃,哲学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罗祖唯,湖北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生。
集刊全文数据库
整理:ym
审核:tgx
转载自:集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