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汽车产业开年热点,莫过于比亚迪前两天召开的智能战略发布会,比亚迪全系车型将搭载天神之眼智驾,并将智驾门槛拉到了7万元级别,引发了整个产业的震动。在昨日晚间,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微博发文称,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似乎是在隔空对话比亚迪。



魏建军表示:“智能驾驶不是一场秀,实践出真知。真正的智能驾驶技术关乎到每一个用户和家庭的出行体验和安全,应该满足用户高频的出行场景。”这一表态,表面上看是对“智能驾驶秀场化”的批评,同时也是暗含了对友商激进战略的回应。他强调,智能驾驶的核心在于满足用户高频出行场景的需求,而非“期货式”的技术承诺。这一立场与比亚迪“全系标配智驾”的宣言形成鲜明对比:前者聚焦于技术落地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后者则试图通过规模化普及抢占市场心智。



同时,长城汽车多位高管的补充发言,也是进一步强化了这一逻辑。哈弗品牌总经理赵永坡直言,部分企业将两年前已有的技术包装为“创新突破”,实为营销话术;首席增长官李瑞峰更指出“期货与现货是两码事”,暗讽友商将未成熟技术作为卖点。这些言论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智能驾驶的竞争力究竟应建立在技术沉淀还是营销声势之上?



魏建军多次强调“极致安全”与“高频场景覆盖”,反映出长城对智能驾驶实用价值的坚持。例如,其高速NOA功能早在两年前已投入应用,且通过随机城市路线测试验证可靠性,这与部分车企依赖实验室数据或限定场景演示形成反差。而昨天华为余承东“好用且安全”的论断,也是从侧面印证了行业对技术成熟度的共识。



再看比亚迪这边,尽管其宣称“天神之眼”系统能够覆盖全场景,实际上同是“天神之眼”,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对应了A、B、C不同版本,其中低价车型的智驾性能能否达到高阶水平仍存疑,所以比亚迪的全部车型标配,确实有以用户心智去占领市场的感觉。魏建军的“实践论”恰恰点中了行业痛点:当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大规模普及可能牺牲用户体验,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当然,智驾始终是汽车产业的一个核心方向,全面普及智驾也会是一个必然结果。当前,智能驾驶正从资本故事走向真实战场。魏建军的表态,不仅是对友商的回应,更像是对行业浮躁风的警示。当“全系标配”成为营销话术时,车企更需思考:如何让技术穿透场景、让安全融入体验、让创新回归用户价值。这场争论或许没有绝对胜负,但它为行业划定了一条底线——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不是资本市场的掌声,而是每一位用户方向盘后的安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