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亚迪一不小心“掀了智驾的桌子”,把那些高端车企都弄得有点措手不及!
大家还记得以前,智能驾驶只有高端车型才配得上的“奢侈品”,像20万以上的车,配上智驾才显得特别有面,也总能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但现在,比亚迪直接打破了这一局面,把智驾技术下放到10万元以下的车型,所有主流车型,包括热销的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统统标配高阶智驾!甚至连7万元起售的海鸥车型也能免费搭载智能驾驶技术。
说实话,这个举动可谓是“掀了智驾的桌子”,让不少车企瑟瑟发抖,尤其是华为的余承东。
比亚迪发布会后的第一时间,余承东就在微博上“隔空嘲讽”,拐弯抹角地批评比亚迪的智驾技术“凑合能用”而已,与华为“真正的高阶智驾”还有断代的差距。
然而这下,余总可真是引发了网友的群体反击:甚至有人说“这嘴巴真是大企业负资产”。那么,为什么余承东这次炮轰比亚迪却惹了这么多麻烦呢?
首先,不得不承认,比亚迪的智驾技术目前可能还比不上华为的高端系统。比如,比亚迪的“天神之眼 C”就属于中低算力方案,虽然具备自动领航和自动泊车功能,但目前只支持高速和快速路自动驾驶,要想体验城区领航,还得买更高配的车型。然而,这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价格不到10万就能享受这样的智能化功能,性价比实在是太高。
其次,余承东用“凑合能用”来评价比亚迪或其他友商,显得有些急功近利。技术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够用”到“好用”需要时间。像华为的智驾系统虽然现在确实领先,但也并非一开始就完美无缺,它也经历了不断的升级和进步。而比亚迪在短时间内就推出了具备一定智能化的汽车,并且通过巨大的保有量和全球最大规模的研发团队优势,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源,潜力可不容小觑。
另外,华为一直以来都把智驾作为自己的技术护城河,不仅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他们利润的重要来源。余承东自己也在公开场合提到,智能驾驶的“好用与安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不能因为“够用”就满足。而且华为的智驾系统在市场上的定价并不便宜,像“乾崑智驾”高阶功能包的价格就高达三万元,消费者如果要体验到高阶的智驾功能,必须为此额外付费。
比亚迪的“加量不加价”策略,简直就像哪吒口中的那句话“我活不活不要紧,关键是要你....”,这是华为不想看到的。
更重要的是,不只是比亚迪,因为比亚迪智驾功能的普及,未来越来越多的车企会免费为后续车型搭载智能驾驶功能,这对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一台好车”的理念有不小的冲突,后期必然会压缩华为的溢价空间,甚至整个汽车业务的利润。
当然了,比亚迪的这一炮,其实只是刚刚拉开这场“智能驾驶”赛道的序幕,后续业内竞争会愈演愈烈,谁能笑到最后,谁能成为最大的赢家?还得看谁能在技术创新、市场策略和消费者体验上做到最好。而对于我们这些消费者来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就享受到智驾技术,我们已经成了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