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有的地方把元宵节称为“过小年”。这个以灯火为亮点和核心的节日,可以说是春节狂欢的最后高潮。在中国,传统节日总离不开饮食。而在如今各式各样的元宵节食物中,汤圆称得上是当仁不让的最受欢迎美食。


但古时候的情形却未必如此。南朝梁人宗懔写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正月半,作白粥,泛膏于上。”

这大概是最早的元宵节令食品。到唐代,玉粱糕成为上元节(道教称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的一种节令食品。


那汤圆是什么时候有的呢?

《岁时杂记》中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

从这段记述看,这种“煮糯为丸”的“圆子”显然是一种米食,其制法是以各色果饵和蜜糖为馅,用煮熟的糯米粉包裹起来搓成球形食用。看起来,它与今天所说的汤圆,似乎也只有是否确定放在汤里端上来的区别。

到南宋时期,出生于苏州的周必大已经注意到,当时社会上流行在元宵节这一天食用“浮圆子”。他在《元宵浮圆子》诗中写道: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这种“浮圆子”(“珠”)显然就是在汤(“浊水”)中煮食的“圆子”。而大体与周必大生活在同时代的周密也在《武林旧事》里描述了当时“行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的“节食所尚”,包括“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这里所说的“乳糖圆子”“澄沙团子”等即是用糯米粉包裹各种果饵料做馅,搓成球状,然后用开水煮制而成的——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汤圆。

另外,关于彼时社会上“元宵煮浮圆子”的现象,周必大还解释了一句,因为“前辈似未曾赋此”,他才会写下这种“时令风尚”的食品。换言之,当时的汤圆还是一种诞生未久的“新潮食物”。



不过,今天所说的汤圆,之所以诞生在两宋时期,或许并不是偶然。早在北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出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情况。东南地区成为北宋朝廷粮食的主要供输之地,每年通过运河输入汴京的漕粮数量达几百万石。而两浙路(今浙江上海及苏南一带)在东南地区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二浙财赋为天下之最”,如苏轼所说,“两浙之富,国用所恃,岁漕都下米百五十万石”。东南地区是稻作区,朝廷既仰赖东南漕粮,米食势必进入开封城内居民的饮食体系。《梦粱录》就记载当时的开封街上:“又有粉食店,专卖山药元子、真珠元子、金橘水团、澄粉水团、乳糖槌……豆团、麻团、糍团及四时糖食点心。”

此外,沿街叫卖的还有“元子、汤团、水团”等等。从名称看,这些食品里必定有不少以稻米为原料制成。

南宋时期,汤圆的做法已经相当成熟。汤圆一般由糯米粉为原料,浦江吴氏《中馈录·煮沙团方》记载:“砂糖入赤豆或绿豆,煮成一团,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团,蒸或滚汤内煮亦可。”

即便今天读来,仍然令人食欲大开。




汤圆这种食品自从在宋代兴起之后,迅速在全国范围普及开来。到明代,《西湖游览志余》在“熙朝乐事”中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五夜……市食则糖粽、粉团、荷梗、孛娄、瓜子、诸品果蓏。”

其中的“粉团”指的应当就是汤圆。而在世情小说《金瓶梅》第四十二回中,也有写吴月娘请乔大户家亲家母等吃看灯酒、元宵、团圆饼、玫瑰元宵饼等节令细点的风俗。至于晚明时期的宦官刘若愚根据亲身经历写过一本《酌中志》,堪称明代宫廷掌故的第一手资料。其中就提到了当时紫禁城里食用的“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团也。”

吕毖撰《明宫史》时,所录与此相同,唯独结句将“汤团”改为“汤圆”而已。以此可见,当时无论南方、北方,民间、宫廷都已习惯在元宵节食用汤圆了。

进入清代后,元宵节吃汤圆更加流行。《燕京岁时记》记载:“市卖食物,干鲜俱备,而以元宵(即汤圆)为大宗。”



随着汤圆风行四海,其做法也逐渐有了微妙区别。

北方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先将糯米浸泡晒干磨细,再将核桃、芝麻、桂花、糖等制成骰子形状的馅心,放入盛米粉或面粉的大笸箩中,前后反复摇晃笸箩,颗颗馅团滚来滚去,上面便粘满厚厚一层粉;然后再将粉团蘸水或往上面喷水,再在笸箩里摇滚,上面的粉团就越来越厚,成为一个圆球。而南方仍多用手心揉团,手工包馅,类似制作有馅馒头(包子)。清代大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就记载了“萝卜汤团”。其做法是“萝卜刨丝滚熟,去臭气,微干,加葱、酱拌之,放粉团中作馅”。最后这一句(“放粉团中作馅”)似乎就说明属于南方的汤圆制法。简而言之,其南北之别,就是南方是包出来的,北方是滚出来的——也就是《酌中志》里所说的“洒水滚成”。



此外,南方的汤圆还有无馅的。譬如浙江杭州一带以正月十三日为“上灯节”,家家户户以糯米粉搓成小团,煮熟后供祖先,杭州话称之为“上灯圆儿”。元宵节当天则以糯米粉搓成大团,其中的馅有切细的核桃、花生、芝麻、枣子、鸡油、豆沙之类,称为“灯圆”。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前者无馅,后者有馅。



另一方面,不光是汤圆的做法有地方差异,连名称也逐渐变得多样化了。大略而言,北方称为“元宵”,南方则有“汤圆”“汤团”等叫法。之所以如此,坊间传言与窃国大盗袁世凯有关。有一首打油诗写道:“大总统,洪宪年,正月十五夜难眠。全国‘元宵’改‘汤圆’,‘汤圆’改了改‘汤团’?”按此说法,袁世凯当政时,先是忌讳“元宵”谐音“袁消”,下令改叫“汤圆”,随即又觉得“汤圆”会“烫袁”,再下令改作“汤团”,才算跟“袁”字撇清关系。可是,“明年‘袁消’后,谁还叫‘汤团’”?

这个说法自然是对袁世凯“八十三天皇帝梦”的一大讽刺,但用来解释汤圆名称的来历却相当可疑。

其实,从文献记载看,无论是汤圆抑或汤团、元宵都早有其名。譬如前面提到的明代《酌中志》(《明宫史》)已提到,北京的“元宵”就是江南的“汤团”或“汤圆”。民初的《清稗类钞》中也说:“汤圆,一曰汤团……有甜咸各馅。”

这些不同名称,其实有着类似寓意。譬如清代同治年间的湖南《巴陵县志》云:“‘元夜’作汤圆,即呼食元宵,圆元语同,又有完了义。”

而江西《乐平县志》则记载:“十四日,夜以秫粉作团……谓之‘灯圆’,享祖先毕,少长食之,取团圆意。”

无论是“元”宵,还是汤“圆”、汤“团”,其实都是为了讨一个“团圆(元)”的好口彩。




如今,无论汤圆被称作什么名字,它已经成为元宵节这一传统节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而且其种类也日益丰富,呈现出各地不同的特色。例如,在四川,便有一种名为“心肺汤圆”的独特做法。它是用糯米粉制作外皮,内馅则由切碎的豆腐干、冬菜与猪油炒制而成。然后,将这道馅料与卤煮过的猪心、猪肺混合,再加入多种调味料一同煮熟。食用时,通常会根据个人口味调入葱花、蒜末、花椒粉、辣椒等调味料,汤圆呈现出一种鲜香扑鼻、回味无穷的口感。



而在广东,还有一种被称作“四色汤圆”的传统美食。制作时,首先将绿豆、红豆、糖冬瓜和芋头分别煮熟或蒸熟,去皮后,分别加入白糖、芝麻和熟猪油等调味料,制作成四种风味各异的甜馅。接着,将这些馅料包入汤圆皮中,并为每颗汤圆标上记号。最后,将这些不同馅料的汤圆放入加了糖的水中煮熟,每一碗汤圆中会有不同的馅料,形成独特的搭配。其特点是口感软滑细腻,四种不同的味道各具风味,令人回味无穷。



在江南一带,则以宁波汤团最为出名。追根溯源,早在汤圆这种食品刚刚见诸历史文献的宋代,宁波就有汤团的记载。地道的宁波汤团其实应该叫“宁波猪油汤团”。其主要原料包括糯米、黑芝麻、猪油、白糖和桂花等。古时,宁波百姓以吃素为主,荤食不多。比如明代嘉靖时期,外埠兵五百人调防宁波,上面传下话来,要地方犒师,每人一个猪头。地方官为此大发感叹:全城每天所宰猪才几头,现在一下子需要猪头五百,怎么可能?于是不予理睬。民间生活艰难,以此也可见一斑。不过,对辛苦终年的古代农民而言,节日算是“奢侈”消费的日子。在节庆时,还是有机会吃一些平日难得吃到的荤食,作为元宵时令食品的汤团必须加上猪油,就是这个缘故。



宁波过去有首歌谣唱道:“猪油汤团烫下巴,吃得嘴巴油糯糯”,生动写出了品尝宁波汤团的景象。



在宁波,还有“缸鸭狗汤团”这个家喻户晓的老字号。这家店制作的猪油汤团,以民间传统工艺为基础,在选料、配方和工艺制作上做了不少改良,形成自己的风格。其汤团风味与众不同,食之馅烫皮滑,香甜可口,糯而不黏,油而不腻,满口余香。


说起“缸鸭狗”这个看似奇怪的品牌的来历,还有一段轶事。这家店的创始人名叫江定发,是地道的宁波海曙区人。此人家境贫寒,曾经在国外货轮跑船,后来厌倦了常年外出漂泊的生活,1926年,他把积攒的钱拿出来在宁波城隍庙内摆摊贩卖酒酿圆子和红枣汤。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到全面抗战初期,他已在开明街开设了专业甜食点心店,宁波猪油汤团也成为该店招牌品种。随着生意的壮大,点心店需要一个叫得响的招牌。由于江定发自己没读过书,想到当时社会上普通百姓不识字的人很多,为行名声,招徕顾客,便别出心裁地利用自己的小名“江阿狗”在宁波话里的谐音,请人在店招牌上画了一只水缸、一只麻鸭、一只黄狗,连在一起读出来就是店名“缸鸭狗”(接近普通话里“缸阿狗”的读音)。这个新颖的招牌,立刻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被四处传播,加之江定发售卖的汤团制作精细,价廉物美,人们都喜欢吃。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一时间远近闻名。


当然,俗话说“过犹不及”,其实吃汤团也是一样。从今天的营养学上看,汤团内所含的糯米皮加上豆沙、芝麻、枣泥、花生等甜馅或鲜肉、菜肉等咸馅,均属高糖分、高热量,故而不宜多吃。

参考文献:

《中国面点史》 邱庞同。

《甬上乡味》 陈可伟。

《中华传统节日·元宵节》 张雪敏。

《江南地区元宵节考略》 胡杭芳。

编辑:周斌 詹茜卉 胡心雅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