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在舆论的推动下,高校大门虽已有所松动,却依然未能完全恢复疫情前的开放姿态。这一现状不禁让人发问:都2025年了,我们何时能再次自由地漫步于大学校园?

早在2023年2月15日,央视网便发表了《大学校门,该开了》一文,明确指出大学校园应当恢复并保持其开放状态。文章强调,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当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来解决,同时需要大学与公众共同努力,共同维护开放的秩序与友好的关系。

紧接着,《南方日报》在2023年2月17日发表文章《高校开门也要开放》,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开放的重要性。文章指出,“乙类乙管”后首个开学季,高校陆续有序开放校门,这不仅是疫情形势变化的注脚,也是重建人与人连接、鼓励学生走出封闭心理、积极与社会互动的契机。高校开放需平衡教学与公众参观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校外世界,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实践的融合。

到了2023年12月6日,浙江宣传也发表了相关文章,指出大学开放需平衡教学、公众参观需求,通过精细管理实现有序开放与安全开放的动态平衡。这一观点再次强调了精细管理在高校开放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为高校开放提供了更为具体的实践指导。

除了媒体的发声,公众的期待也日益强烈。新京报传媒研究在2024年1月7日的公众号文章《大学校园开放,然后呢?》下发起了一项投票,结果显示,在参与投票的908人中,有77.42%的人同意大学校园面向社会开放。

在社交媒体上,网友们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有网友调侃道:“大学毕业前,母校说‘常回来看看’;毕业后,大学门口的保安说‘社会人士不便入校’。”这种调侃背后,透露出的是“过母校而不得入”的无奈和失望。

值得庆幸的是,在舆论的持续推动下,高校的大门正在逐渐打开。目前,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已经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以通过预约、登记或直接刷身份证的方式入校。

但公众更希望的是,高校的开放能更进一步,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去年12月就有公众号文章发文表示,“今年去了两所上海高校都被拒门外,感到惊讶。一所是家附近的高校,我常去打球,但预约通道关闭,保安不让进,说在活动撤场,但撤场是否影响进校、何时恢复预约都未公示。另一次是带亲戚参观上海名校,她无手机无法预约,进不去。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去年北京某顶尖高校,教授无法带我进校,我也无法临时预约。”

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在疫情期间是必要的“权宜之计”,但如今,这种模式却在一些高校中逐渐演变为一种“依赖”。部分师生员工担心,一旦校门打开,学校的管理难度将会大幅增加,各种潜在问题也会接踵而至。例如,课堂可能会被校外人员围观,影响正常教学秩序;食堂可能会出现排队拥挤的情况,影响师生就餐体验;自习室的座位可能会变得紧张,干扰学生的学习氛围;校园活动可能会受到网红直播的冲击,甚至校园的安全和秩序也可能受到威胁。这些担忧虽然现实且合理,但它们并不能成为高校大门“一关了之”的充分理由。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和社会的缩影,其开放程度不仅关乎公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更映射出一个社会的开放心态与包容精神。开放的校园能够促进知识共享、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也能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内容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