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年,更是面向十年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教育部新媒体矩阵推出“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厅局长访谈”专栏,刊发各省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访谈,宣传各地召开教育大会和推进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的总体思路、核心内容、重点举措等。

今天通过一个视频、一组图片、一篇专访,来了解吉林如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面振兴和强国建设上发力——

视频带你看

图片带你看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给博士研究生上实验课。学校供图


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与一汽模具共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供图


吉林省实验中学学生利用“雪假”在教练的带领下开展冰雪活动。学校供图

报道带你看

谋新篇布新局启新程

持续推进吉林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访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洪彬

吉林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全面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近日,记者就吉林如何在全面振兴和强国建设上发力专访了吉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洪彬。

问:吉林召开了全省教育科技人才大会,印发了《吉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请您介绍一下主要内容。

答:教育强省建设,高等教育要发挥龙头作用。到2027年,吉林高等教育要在关键指标上实现“257、双倍增、一改善”目标,即新增博士学位授予高校2所、本科高校(含职业本科)5所,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7个,“双一流”建设高校数量、高层次人才数量实现倍增,高校办学条件基本改善,以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教育强省建设蓄势赋能。重点任务共十项,我重点介绍三个方面。

  在高校办学条件改善方面,坚持多措并举、一校一策,用五年时间补齐高校硬件短板,尤其是加大高校学生宿舍改善力度,逐步解决床位供应不足、环境有待改善、功能单一问题,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基础设施、教学仪器设备更新改造。

  在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方面,支持考古学、化学等一批一流学科勇攀学科高峰,支持光学工程、植物保护、电气工程等一批学科对标一流学科开展培育攻坚,力争新增若干学科跻身国家“双一流”扩容行列。

  在服务发展能力提升方面,推动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建强一批科研平台,建好一批示范性特色学院。建强400个一流专业,新增100个急需紧缺专业,推动100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建设教育部吉林高等研究院。

问:吉林如何通过学科专业调整,推动高校服务吉林全面振兴?

答:我们将深入推进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不断完善与吉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推动科教人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一是加强主动布局。聚焦装备制造、新能源、医药健康等吉林省重点产业,新增优化一批本科专业。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超常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急需的学科专业。

  二是强化更新升级。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一批特色高水平学科(群)、专业(群)。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升级改造。

  三是完善调整机制。推动学科专业调整与产业人才需求联动,对人才需求趋少的行业产业进行学科专业设置预警。发布急需紧缺专业引导性设置目录。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水平低、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予以调整。

问:2024年,吉林省教育厅印发了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指导意见,请问将如何推动实施?

答:我们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是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办法。目前吉林已组建197个教育集团,覆盖883所义务教育学校。计划到2026年,实现全省义务教育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

  一是统筹组建教育集团。组织优质校与新建校、薄弱校、农村校组建紧密型的教育集团,盘活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坚持共享共赢,推动校际紧密合作,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覆盖面。

  二是加强校长教师交流。由牵头校向成员校派出校级领导、中层干部、优秀教师,实行组团式帮扶,示范引领成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

  三是深化教育教学研究。集团内协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统一教育教学理念,协作开发、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课程教学体系和优秀教学成果。

  四是推动校际资源共享。牵头学校对集团内各成员校的硬件、软件资源进行统筹,促进教育资源的多元供给和高效使用。

问: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保障学生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个小时,请问如何组织实施?

答: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这项改革总的目标是树立健康第一理念,坚持以体育人,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一是增加综合锻炼时间。在保证原有体育课时和上下午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一至二年级每周增加1节体育活动课,三至九年级每周增加2节体育活动课,可以合班或以年级为单位集体进行。全面实行课间15分钟制度。

  二是配强配齐体育师资。引进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通过与高校运动训练等专业建立到校助教助训、体育教师“走教”、返聘优秀退休体育教师、设立专兼职体育教练员岗位等方式,确保体育课教师配备到位。

  三是提升课程质量。实施“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生科学锻炼、掌握健康知识,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引导更多孩子积极参与课余训练和体育竞赛。

  四是建强场地设施。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规划和改扩建力度,提高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配齐配足体育设施设备器材。推广“活力操场”经验,保障学生在操场全时段有序活动。

问:请谈谈您心目中的2035年教育愿景。

答:到2035年,吉林省将建成教育强省,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教育支撑吉林高质量发展能力大幅跃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为建成教育强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交出“吉林答卷”。

链接

吉林教育改革发展的

总体部署和重点举措

完善立德树人机制。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哲学思维能力。

建立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应对学龄人口变化,做好教育资源配置前瞻布局。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落实“健康第一”理念。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实施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让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弘扬黄大年的高尚精神,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建立经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增速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级各类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水平争取高于全省经济增速在全国的排位。

文字 | 杜亚丽 刘少利 杨维国

视频 | 育见新闻视频号

图片 | 吉林省教育厅

来源 |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

厅局长访谈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