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正月十五元宵后,民俗讲究还有不少。比如正月十六到,民间有“跑一跑,不见老”的说法,即在这一天,人们通过走动的方式,来祈求消灾和健康。

在跑百病的同时,还有兼迎喜神爷的讲究,即跑的时候,朝着喜神爷来的方向跑。

跑百病的民俗主要流传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尤其是陕北等农村地区。这一天,妇女们会穿着节日的盛装,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谓之“走桥”,人们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清康熙《大兴县志》就有记载:“元宵前后,赏灯夜饮……走百索,妇女结伴游行过津桥,曰:‘走百病’。”



此外,还有登城,摸钉等习俗讲究。摸钉,即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主要表达的是祈求家庭幸福和睦,人丁兴旺的意思。

在过去,参与这一习俗活动的主要人群为妇女,因为旧时的妇女,常常需要操持家务,养儿育女,身体劳累过度,容易生病,所以在正月十六这一天,有出门四处游走,祈求驱除病邪的做法。



当然,还有老人,小孩以及身体弱的人,也是主要的参与人群。

总言之,走百病就是通过各种走的方式,旨在摆脱百病。

此外,正月十六,还有“送牛桩”的说法。什么是“送牛桩”呢?这主要和求子有关。

我们都知道,旧时代的中国社会,重男轻女思想观重,很多家庭都想多生男丁。有些家庭一连生了多胎,都是女娃,为了求得男娃,一些家庭就会邀请人家给自己送牛桩,寓意生育男孩,求生一带把子的。



怎么“送”呢?具体是啥做法?

“送牛桩”的活动通常需要八个男性参与者,他们来自不同姓氏的家庭,其中,必须包括一位年轻的小伙子。

在“送牛桩”的过程中,这八位参与者会先到被邀请的家庭享用晚餐。在酒足饭饱之后,等到大多数人都已入睡,他们才会开始行动去“偷牛桩”。

偷取的物品,通常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物件,如砖头、碗、鞋子等。偷来的物品用红纸包好,交给其中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拿着,叫抱桩子。



然后他们一起到主人家,抱桩子的小伙子会抱着偷来的物品,爬到主人睡的床上睡一会儿,最后还要撒一泡尿在床上(这一行为在如今看来不太雅,不过在过去被认为是合理的),再把桩子恭恭敬敬地交给主人保管。

当主人家诞下男孩时,需要到被偷物品的家庭去报喜,双方家庭的孩子,还会互认为干爹和干娘,结成亲戚关系。

当孩子满一周岁时,偷桩子的人家需要回报给被偷的家庭,偷什么还什么,一还十或一还百。如偷了一双鞋,就还十双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这些习俗不太时兴了,年轻人听得比较少。当然,除了这些习俗外,正月十六,还有扛笆斗、舞火把、炸麻花等习俗。

你的家乡,又有哪些讲究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