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桥上到底有谁在啊?
每逢元宵佳节
佛山人少不了一项重要的活动
——“行通济”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
浩浩荡荡走过通济桥
这项民俗活动是如何跨越时间长河
走进佛山人的生活里?
当中又蕴含着哪些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佛山行通济,全年冇闭翳
2025佛山“行通济”活动于2月11日至2月13日(正月十四至十六)举行,历时3天,地点位于禅城区普澜二路金鱼街附近,以通济桥为核心的周边区域。活动期间,将对“行通济”大型民俗文化活动涉及区域及道路实行交通管制(详情>>)。
四百年历史,盛况走出圈
佛山“行通济”,从建桥说起,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
明朝天启五年(1625),户部尚书、乡人李待问回佛山倡议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取“必通而后有济”之意。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群众便会步行走过通济桥,祈求时通运转,无忧无愁。400年来,佛山“行通济”在继承传统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增添时代元素。
“行通济”主题画作。/资料图
到了清乾隆年间,这一活动愈发盛大,人们手持风车、风铃和小花灯,从清晨到午夜络绎不绝。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通济桥在民国初年因河道淤塞而逐渐荒废。上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城市建设需要,通济桥被改建为水泥混凝土单孔拱桥。1960年,通济桥改为公路桥,桥面铺上沥青。而到上世纪90年代,通济桥桥面已被改为大马路。
旧通济桥。/资料图
虽然已经没有“桥”的模样,但行通济的习俗并未改变,每年大量的民众依旧在马路上“行通济”。1990年,佛山“行通济”达到10万人的规模,彰显了改革开放初期春风南来、锐意向上的精神风貌。
现在的通济桥。/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黄皓贤摄
为了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习俗,2001年,通济桥重建成一座三孔拱桥,长32米、宽9.9米。
慈善元素的注入是佛山“行通济”活动现代转型的重要标志。2012年起,佛山传媒策划推动开展“行通济——元宵慈善文化人人行”系列活动,开创了媒体、公益与政府、民间组织、爱心企业、市民服务连接的新方式。
2017年,佛山“行通济”现场。/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周春摄
在民间,流传着“行通济,冇闭翳”的俗语。相传“闭翳”是“龙生九子”中的一子,样子长得像只龟,喜欢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闭翳”老被重物压着,动弹不得,心情很难疏解。后来,粤语保留“闭翳”一词,意为“令人烦恼的、心情抑郁的”。因此“行通济,无闭翳”意思是走过通济桥,这一年就没有烦恼、没有忧愁,一切平安顺遂。
据佛山+客户端《佛山有数》栏目编辑统计,2017年共有70万人参与“行通济”活动,2018年有74.36万人,2019年则有79.52万人,参与活动的人数持续创造历史记录。
2020年至2022年,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佛山暂停线下“行通济”活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发起“网上行通济,一样冇闭翳”活动,以3D手绘长图、定制专属海报、抽取福气包、助力公益慈善事业、定制“意头菜”等趣味互动形式,让传统民俗在“互联网+”时代活化,吸引数百万人次参与活动。
2023年,线下“行通济”火热重启,吸引了超88万人参与;2024年佛山“行通济”人数更首次突破百万!登上微博、抖音、快手等多个热搜版单,吸引了超2亿的网络点击关注。
2024年,佛山“行通济”现场。/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浩然、关浩业、王澍摄
“行通济”已成为佛山一项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更是国内元宵节期间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之一。2025年,诚邀大家到佛山过元宵,共襄盛举!
事关行通济,5个小知识
原本正月十六的“行通济”
为何正月十四就开始了?
“九出十三归”是什么意思?
“行通济”需要带什么?又有何禁忌?
是否要走3年才算真正的
“行通济,冇闭翳”?
一起来了解↓
喜欢本文请点击“在看” 让 更多人看到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雷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