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
作者丨王小西
责编丨杜余鑫
编辑丨何增荣
“东风与长安合并,是个好消息,也是个坏消息。”自2月9日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安汽车)、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汽车)和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科技)发布关于间接控股股东可能发生变更的公告消息后,引起行业内的热烈讨论。
而按照最近爆火的DeepSeek的理解,它对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的合并前景,是很看好的。至少,从潜在优势来说,资源整合与协同效应方面双方可以技术互补。
东风与长安的重组,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来说,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资本运作层面,如重组成功,中国将诞生年销量超500万辆的汽车巨头,跃居中国第一,世界前五。汽车行业本来就讲究规模效应,Stellantis集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而从降低研发与采购成本方面来说,更可能引发资本市场的强烈反应。无他,双方的技术合作和技术融合的可能性,让外界充满期待。
协同效应有多大?
如果东风与长安合并,新的集团年销量或将突破500万辆(2024年长安268.3万辆+东风248万辆),短期内可超越上汽集团(2022年为476万辆)。
而从更重要的国家战略层面来说,这次重组有两重意义:对内,承担整合双方技术优势、争取技术突围的重任;对外,承担战略聚焦,冲击全球市场的使命。即将到来的合并,释放出强烈的信号。
双方2024年出口量合计超100万辆,合并后可在东南亚、欧洲市场形成渠道与产能协同,对标丰田、大众的全球布局,助力中国标准与技术输出的可能性大增。
按照DeepSeek的推演,长安在新能源(如深蓝、阿维塔)、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领域积累较深,而东风在商用车、氢能源及传统动力系统方面有优势,技术共享可加速全产业链布局。而且,合并后随着采购规模扩大,动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成本有望降低10%~15%,对利润率方面的提升显著。
从潜在的协同效应看,研发协同和供应链协同两方面都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比如,双方可以共享研发设施、人才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在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研发,可提高研发效率,加速技术突破。
而通过整合供应商体系,扩大采购规模,也能提高零部件采购方面的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可以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为技术融合后的产品生产提供保障。
从产品端来看,两者合并可形成从低端到高端的全品牌覆盖,协同效应有很大潜力。另外,长安在自主品牌(如深蓝、阿维塔)和新能源领域布局较深,2024年自主新能源销量达73.46万辆,同比增长54.97%。东风则在商用车和合资品牌(如日产、本田)方面有优势,双方的互补也是充满想象的事。
不过,参考吉利整合沃尔沃经验,合并后的集团至少需要3~5年才能完成品牌梳理,这还是理想的状态,实际情况是极其复杂的。
目前两家车企旗下均有多个品牌,其中有的品牌就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重组之后需要避免内耗。比如,长安深蓝和东风奕派,都主打10万~20万元新能源产品,奕派007和深蓝SL03就是非常直接的竞争对手。重组之后如何重新梳理品牌关系,调整产品布局,都是涉及各自利益的事。
“整合挺好,协同效应,不过统一采购可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就像某群讨论所认为的,这次合并将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会动很多人的蛋糕,这也是固化的部门和组织成员所不愿意见到和改变的。推倒“部门墙”的改革,从来都是最激烈的斗争。
技术融合1+1=?
实际上,作为序幕,这次的合并暂时没有一汽集团的参与,是耐人寻味的。此前的T3出行也搞了几年,除了人事互通和小范围的合作,实质性的进展不大。当然,这让外界对于这次东风与长安双方合并的前景,还是有些保留态度。
不过,跟此前不一样的情况是,本次合并是基于顶层设计的背景。国资委近年强调,央企需通过专业化整合“增强核心竞争力”,而非单纯扩大规模。
2024年推动的动力电池领域合作(中国一汽、兵装集团、东风共同参与)即为此类模式。也有一种观点是,东风与长安的重组更可能聚焦于技术共享(如智能驾驶、电池技术)和产能优化,而非全盘合并。
也有猜测,双方合并后在研发投入或超300亿元/年,在800V高压平台、固态电池等关键技术突破概率也增大。另外,可以集中攻关下一代CTC电池、城市NOA智驾系统。目前,激进的长安汽车,已经提出“2025年不再生产非智能汽车”。
而长安的“SDA天枢架构”和“天域OS”操作系统,如何与东风的“全新一代天元架构”来做深度融合,包括如何推动智驾和智舱的融合,以及行业技术标准制定,减少生态碎片化,都将是重大的课题和任务。
当然,重组之后能否达到“1+1>2”的效果,还是未知数。
就像Stellantis集团,2021年合并后一跃成为全球TOP5汽车集团,此后两年销量一直稳定在600万辆级,但2024年销量跌到500万辆级,排名第五的比亚迪则增长势头迅猛,此前保持多年的排名在2025年或将逆转。这也是活生生的例子。
以目前的公告来说,重组还停留在控股集团层面,目前看,并不影响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的日常经营。不过显而易见的是,重组的趋势不会变,而“长安和东风的产品是否会技术共享?是否有新的品牌诞生?是否会共享经销商渠道?”等等的问题,皆需时间给出答案。
“新四化”的趋势已然确立,东风和长安都面临着巨大转型压力,都有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尽快突破和发展的战略需求。毕竟,比亚迪、吉利、特斯拉等在新能源领域已形成优势的车企不会停下来。
而2025年开年的这“一盘大棋”,只是整个中国汽车行业大变革的开端,从“内卷淘汰”到“生态重构”从行业变局来看,后面将有更猛烈的“中国风暴”,席卷全世界。
|王小西|
比天空更辽阔的……
THE END
微信号|iAUTO2010
东风牵手长安,一汽会向谁伸出橄榄枝?
长安东风整合冲冠,央企也要争夺汽车话语权
马斯克,“部长”难当